慰安妇的生活有多惨?一天接待上百人,每日超负荷工作17小时

她们没有枪,也不穿军装,却被日本军队编入前线,像弹药和罐头一样随军调动。白天“接待”,晚上验身,生病了注射堕胎药,逃跑就活埋。她们不是妓女,是被战争奴役的中国女性。

不是服务,是战争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后,随着大规模屠杀与强奸暴行的曝光,日本军方开始系统性推动“慰安妇制度”,标称“防止性病、稳定军纪”,实则是将性暴力“编入军规”,将无数妇女纳入战时军用资源。

慰安妇制度由日本军部直接制定、筹建、管理,各地军队设立“慰安所”,强征女性充当“军用性奴隶”。这一制度自中国扩展至整个东南亚战区,贯穿整个二战时期。

在中国,南京、上海、广州、武汉、长春等地的“慰安所”超过172个。慰安妇来源多为乡村女性,方式包括拐骗、强掳、集体迁押。历史学者苏智良指出:“所有中国幸存慰安妇都不是自愿赴慰安所,无一例外。”

慰安妇被编入军事系统,有编号、有登记,接客次数、健康状况、月经周期皆记录在册。其“工作”高强度、无报酬、无自由,被称为“没有军服的兵役制”。

云南龙陵董家沟慰安所为例:据当地遗址资料,1944年日军驻军400余人,慰安妇仅3人,日均需接待百人以上。慰安所内设隔间、木床、铁门,且每处仅一进一出,确保受控。她们每天“工作时间”多达17小时,从清晨至深夜。

多数慰安妇在战场一线,被随部队“转移使用”。在一次松山战役中,慰安妇被迫冒炮火清扫战场、为伤兵“提供服务”,部分人在炮击中死伤。

日本南海支队战俘西山幸吉供述,在缅甸、新几内亚、南洋战区,慰安妇与弹药、食物一同押运,被视为“军需品”。他称:“一天三餐可断,慰安妇不能无。”

慰安妇不享有医疗、休息、拒绝权利。一旦染病、受伤、生理期,被视作“损坏品”,部分被注射消毒药物导致不孕、终生残疾。她们被灌以兴奋剂、咖啡粉防止晕厥,不堪其辱者选择自尽或被掩埋。

在上海,利济巷慰安所成为日军最大集中慰安所之一,关押女性超过百人。日军强迫她们使用日名、穿制服、每天向军官敬礼。墙上曾贴有“遵纪守时”“为皇军服务”标语,颠覆人伦。

战争之恶,在于它不是暂时的混乱,而是永久化的控制。中国慰安妇总数超过20万,遍布各战区;在东南亚、朝鲜、菲律宾、日本本土,慰安所制度如毒网般蔓延。

史料记载,许多慰安妇“被使用至瘫痪、绝育、精神错乱”才被遗弃。一名湖南籍女性被日军关押于衡阳,数月后骨瘦如柴、两腿溃烂、性病感染已至内脏,送医途中死亡。这些妇女,多数年仅14至25岁。她们被编号、被锁门、被注射、被验身,却从未被当作“人”看待。

三千人排队,一人接待

1942年1月22日,日军攻占新几内亚腊包尔港,在当地设立大规模军事据点,并首次将中国籍慰安妇编入前线部队。

根据日本战俘西山幸吉供述:“腊包尔最多时驻军三万人,慰安妇人数不到一百。”日军规定所有士兵必须“定期排号服务”,形成长达数百米的队伍,有时一个慰安妇日接待超过300人,平均每人仅有几分钟。

慰安妇必须接受军医检查,每三天一次,检测性病、体温、皮肤状况。发现怀孕即注射堕胎针,常引发大出血,很多人当场昏迷。部分感染梅毒的慰安妇被转入“隔离区”,日军允许继续“使用”,并标明“须戴避孕套”。

工作空间通常是木棚隔间,地面泥泞,光线昏暗。慰安妇只能跪坐待命,前后无休时间,日军在外安插宪兵防止逃跑。部分部队为控制排队秩序,用刺刀维持纪律。一份日军日记记载:“一日之内,一女之泪可填水壶三满。”

日军为提高效率,还设“高级慰安所”,供军官专用,室内有木床、香皂与热水。这类场所通常配备日本籍或朝鲜籍慰安妇,而中国妇女多被安排在士兵区域,环境最恶劣、待遇最低。

慰安妇若因病或自残中断“服务”,需由其他人补班。有人为减轻身体负担故意吞针、用头撞墙,有人割舌求死,被日军以“违命”处死。

1943年,云南遮放前线曾出现“慰安妇集体沉河”事件。因连续7日高强度“接待”,五名慰安妇深夜手绑铁链,投身遮放江。尸体次日浮出,被当地百姓秘密掩埋。

而另一地——云南盈江城外,留存一份中国军队战报,记载有三名被俘慰安妇伤势描述:“阴部裂伤五处,膝盖肿胀,精神涣散。”医官标注:“此非伤兵,乃战争奴隶。”

据战后联合国人权报告,日本战时慰安妇制度下的“工作负荷”,已构成“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性别暴力罪行”。这不仅是军事暴行,更是系统性屠杀女性尊严。

至战争结束,数万慰安妇被遗弃或处死,少数逃回原籍。她们大多因“遭日军污辱”被家庭拒收、村庄排斥,终身未嫁,或流浪病死街头。

她们说过“不”,没人听见

1944年夏,中国远征军反攻滇西,攻克龙陵、腾冲、芒市等日军重镇,大量慰安所随之暴露。龙陵董家沟村的慰安所被中国军队攻破后,发现五具女性尸体,皆赤裸、双手捆缚、眼球破裂。墙面仍可辨认“东洋堂”三字,地上有大摞避孕套纸袋与军医记录本。

次年,抗战胜利,日本投降。大部分日军撤离时,或屠杀慰安妇,或弃之于山野。极少数慰安妇自辩“非自愿”,申请庇护,但无一得到战后赔偿。

慰安妇制度长期被日本政府否认。1970年代起,大量证据被历史学者收集:军令、经费拨款表、慰安所建筑图、军医检查记录,都标明这不是“个别军人暴行”,而是由军部统一管理的国家行为

2003年,中国籍慰安妇朴永心在南京利济巷旧址重访,亲口指出:“就是这个房间,我在这里被关了五个月。”她坐在破旧木床上,用手拂过墙角刻痕。陪同记者称:“她看一眼,哭一声。”

朴永心曾于1995年在联合国提交证词,控诉日本政府从未道歉。她说:“我们说过‘不’,但没人听见。”

2015年9月,中国在北京设立“慰安妇历史博物馆”,展出受害女性照片、衣物、证言共1600余件。观众排队入场,许多年轻女孩看完展览哭着说:“这些阿婆,不该这么走。”

据统计,登记在册的中国籍慰安妇幸存者至今不足10人,大多行动不便、语言困难、精神受创。她们成为战争伤痕最后的见证者。苏智良教授总结:“慰安妇制度不是污点,而是全人类法治与人权体系的创伤。”

她们说过“不是自愿”,她们说过“求放过”,她们说过“我要回家”——可她们说出口的,每一句都埋进了铁门后、泥地上、深夜里的呻吟声里。

如今,只剩档案馆里泛黄的证词,和那些已无法回应问题的老人口齿间,干涩的一句:“我还记得。”

参考资料:

慰安妇悲情人生中国女性“最底层” 饱受摧残.抗日战争纪念网.2015-09-11

“慰安妇”,她们是历史的活证人.吉林大学.2017年06月19日

二战日军强征慰安妇67.8%为中国籍.抗日战争纪念网.2016-11-23

慰安妇:每天平均接待370多名日本士兵.抗日战争纪念网.2016-05-05

“铁证如山,不容否认”——事实证明“慰安妇”制度就是日本战时的国家犯罪.光明网.2021年09月18日

不容忘却:“四脚牛”酷刑下“慰安妇”的苦难经历.搜狐.2025-02-13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04

标签:历史   小时   工作   日军   日本   中国   女性   制度   抗日战争   龙陵   几内亚   战争   木床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