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遂昌发布】
孩子突然发烧、拒绝吃饭,手上脚上冒出小红点……这可能是手足口病在“作祟”!
近日,遂昌县人民医院儿科门诊手足口病患者明显增多,每天接诊多名患儿,更有多位患儿住院治疗。
儿科医生提醒:随着秋季的到来,手足口病进入了季节性高发期,家长们需提高警惕,做好防护措施。
Q1
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影响5岁以下儿童。
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30多种血清型,包括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EV71)等。其中,EV71型病毒引发的症状较为严重,更容易导致重症病例。
手足口病的潜伏期一般为2-10天,平均为3-5天。患儿在疾病的第一周最具传染性,但病毒可能在粪便中存活数周。
Q2
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多样,主要包括:
1.接触传播:接触患者的疱疹液、唾液、粪便,或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玩具、毛巾、餐具等物品。
2.飞沫传播:通过患者咳嗽、打喷嚏产生的呼吸道飞沫传播。
3.粪-口传播:处理患儿粪便后未彻底洗手,导致病毒传播。
需要注意的是,成人也可能成为“沉默传染源”——尽管自身没有任何症状,但仍可将病毒传染给孩子。
Q3
手足口病的典型症状与重症识别
(一)
手足口病的典型症状包括:
1.发热:多数患儿伴随低热(38℃左右),部分患儿可能高热。
2.皮疹:手、足、口和臀部出现斑丘疹或疱疹,口腔内部出现散在疱疹或溃疡。
3.可能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腹泻等症状。
值得警惕的是,皮疹的多少与病情严重程度无直接关系。部分重症病例在早期皮疹并不多,但会出现持续高热、精神差等重症信号。
(二)
识别重症信号,立即就医
家长需密切关注下列重症警示信号,一旦出现应立即就医:
1.神经系统表现:精神差、嗜睡、头痛、呕吐、惊跳、肢体抖动、眼球震颤或上翻。
2.心肺功能异常:心率增快、出冷汗、四肢末梢发凉、口唇紫绀。
3.持续高热:体温持续不退,常规退热效果不佳。
重症手足口病病情进展迅速,可导致死亡,家长务必保持警惕。
Q4
该如何预防手足口病以及小患儿有哪些护理要点?
(一)
个人与家庭防护
1.勤洗手: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要用流动水和洗手液洗手,持续至少20秒。
2.常通风:每日定时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3.正确消毒:使用含氯消毒剂(如84消毒液)对物品和环境进行消毒。
4.避免接触:不与患儿共用毛巾、餐具等个人物品,避免嘴对嘴亲吻孩子。
5.接种疫苗:接种EV71疫苗可有效预防EV71相关感染和重症。
(二)
托幼机构与学校防控
1.健康监测:严格落实晨午检和因病缺勤追踪。
2.环境清洁:对教室、公共区域定期清洁通风,对高频接触表面定期消毒。
3.及时报告:发现聚集性疫情及时报告相关部门。
(三)
患儿护理要点
对于轻症手足口病患儿,科学的家庭照护比住院更有利于恢复:
1.居家隔离:患儿应居家隔离2周,避免传染他人。
2.对症处理: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等药物缓解发热和疼痛(注意:儿童应避免使用阿司匹林)。
3.保证液体摄入:尽管口腔溃疡疼痛,仍要鼓励患儿饮用足够液体,避免脱水。
4.避免滥用药物:抗生素对病毒无效,不要盲目使用抗生素或所谓“抗病毒”药物。
Q5
走出手足口病防治误区
误区一:
得过一次手足口病就会“终身免疫”
事实:手足口病由多种病毒引起,感染一种病毒后仍可能再次感染其他类型。
误区二:
只有5岁以下儿童才会得手足口病
事实:5岁以上儿童、青少年和成人也可能感染,成人多为隐性感染。
误区三:
酒精可以杀灭手足口病病毒
事实:肠道病毒对酒精不敏感,含氯消毒剂、加热和紫外线才有效。
误区四:
接种EV71疫苗后就高枕无忧
事实:EV71疫苗仅预防EV71病毒,不能预防其他类型病毒。
手足口病可防可控,重在科学应对。在秋季高发期,家长和学校要提高防范意识,但也不必过度恐慌。掌握科学的防护知识,避开常见认知误区,为孩子构筑起一道坚实的健康防线。
来源:遂昌县人民医院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更新时间:2025-11-1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