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也奇怪,咱们中国人表达感情,尤其是对父母,总是特别含蓄。心里翻江倒海的,到了嘴边,往往就只剩下一句“吃了没”、“钱够不够花”。古诗里说,“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那种密密的针脚,其实就是父母说不出、也说不完的牵挂。
我是在父亲那次住院后,才猛然惊觉他们老了。以前总觉得父亲是座山,风里雨里都靠着他。可那天,他躺在病床上,白色的床单衬得他脸色有些苍白,那只曾经能轻松把我举过头顶的手,此刻连端着水杯都有些微颤。他看着我,眼神里竟有一丝我从未见过的、类似于依赖的东西。那一刻,我心里像是被什么东西狠狠揪了一下,酸楚得厉害。
我相信,这是大多数为人子女者都会遇到的情况。我们总在某个猝不及防的瞬间,被父母的衰老击中。
比如,他们开始变得特别“节俭”,甚至有些固执。
母亲总舍不得倒掉剩菜,你说多少次“吃隔夜菜不健康”,她总有理由:“没坏没坏,倒掉多可惜。”父亲会把旧报纸、塑料袋都叠得整整齐齐,塞满储物间,你觉得是垃圾,他却觉得都是“说不定哪天能用上”的宝贝。以前我会跟他们争,觉得他们太不爱惜身体,太不讲究。
后来我才明白,他们那代人,是从物质匮乏的年代里摸爬滚打过来的。他们的安全感,就建立在这一点一滴的“舍不得”上。那不是固执,那是刻在骨子里的记忆。咱们想听的,不是硬邦邦的道理,而是理解和接纳。你可以悄悄把不新鲜的菜倒掉,然后告诉她:“妈,今天咱们吃新炒的,味道可好了,您尝尝。”
又比如,他们变得越来越“沉默”,或者越来越“唠叨”。
父亲的话越来越少了,每次打电话回家,总是那几句:“家里都好,你忙你的,不用惦记。”然后就把话筒递给母亲。而母亲呢,恰恰相反,能从东家的孙子说到西家的闺女,事无巨细。有时候我们忙得焦头烂额,听着难免会有些烦躁。
可你想过没有?他们的沉默,是怕打扰我们;他们的唠叨,是他们参与我们生活的唯一方式。他们的世界在变小,小到只剩下我们。我们一句不耐烦的“知道了”,可能就关上了他们想与我们分享世界的那扇门。咱们都想听到父母说“我们很好,你别担心”,而父母想听到的,无非是我们一句“爸,妈,我今天遇到件有趣的事儿……”
再比如,他们开始看我们的“脸色”了。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们在家里说话的分量重了,而他们,反而变得小心翼翼。想买个什么东西,会先来问问你的意见;家里的大事小情,会等着你做决定。他们不再是我们记忆中那个无所不能的超人,反而像个学生,在向我们学习这个他们已经有点跟不上的新时代。
这种感觉,其实挺让人心酸的。我们成功了,他们却“失败”了。他们不是真的怕我们,是怕被我们嫌弃,怕给我们添麻烦。这时候,咱们最应该做的,就是把耐心和尊重给他们,就像他们当年教我们咿呀学语、蹒跚走路时一样。
说句实在话,父母和子女这一场相遇,终归是一场走向分离的缘分。龙应台在《目送》里写:“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我们都走在这样一条路上。小的时候,他们陪着我们慢慢走;现在,我们得陪着他们慢慢走。别嫌弃他们走得慢,别责怪他们记性差,因为我们来时的路,是他们扶着我们,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
所以啊,有空就多回趟家吧,吃一顿他们做的饭,听他们唠叨几句。没空就多打两个电话,不说别的,就说说你中午吃了啥,天气怎么样。对他们好一点,耐心一点,这不只是孝顺,更是在成全我们自己,让我们在未来那个注定要分别的路口,能够少一些遗憾,多一些坦然。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话老生常谈,却是世间最无奈的真理。别让爱,永远只停留在心里,却迟迟到不了嘴边,到不了他们的身边。
更新时间:2025-10-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