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的金沙县清池镇,茶山上已经人影绰绰。采茶工的手指在茶树枝头翻飞,灵活弹奏出一曲晨光奏鸣曲,他们身后,连绵的茶山在晨雾中若隐若现,映出一幅春日里的水墨丹青。
在清池镇海拔1200多米的老茶山上,53岁的茶农王永福带着记者找到了一株三人合抱的古茶树,茶树高13米,主干直径58厘米、树龄已有1600多年,树冠覆盖面积能达48平方米,每年可采摘上百斤茶青。树皮上深深的沟壑,刻满了岁月的痕迹。
“我爷爷曾说,他小的时候这棵树就这么粗了。”王永福轻抚树干,像触摸一段活着的历史。金沙种茶的历史可追溯至西汉朝代,明清时期“金沙贡茶”已名动西南。在上世纪,这片古老的茶区曾一度陷入沉寂。所幸,千年茶脉又在当代新生。
转机出现在2000年后。贵州省茶专家们在这里发现了十余株树龄超百年的古茶树群,这一发现犹如打开一座沉睡的宝库。当时检测结果显示,这些古茶树茶叶的氨基酸含量是普通茶树的两倍,水浸出物高达46%,是制作高端绿茶的绝佳原料。
以此为起点,金沙县开启了茶产业的新生之路。二十年间,金沙茶园面积从不足万亩发展到如今的30万亩,其中古茶树保护园区就有2万余亩。
走进金沙县各个农产品加工园,均能看见全自动茶叶生产线正将采摘来的茶青加工成精品茶叶。这些投资上千万元建成的生产线,实现了从摊青到包装的全流程智能化控制。“温度精确到0.5℃,湿度控制在±3%的范围内,这是传统工艺难以达到的精度。”技术员指着控制屏上的数据说。
但令人疑惑的是,在一些车间内,仍有老师傅用着传统手法加工制茶。“机器茶和手工茶就像钢琴和古琴嘛,各有各的韵味。机器用得起来,手工也丢不得。”陈师傅这样解答。
产业链也不断延伸。在禹谟镇、茶园镇、木孔镇等三十多个茶园内,茶树的一丝一毫都在成为不一样的产业,茶树余赘枝条被加工成工艺产品、茶多酚提取车间正在调试设备、电商产业园里每天有上千个茶叶包裹发往全国各地。2024年金沙生产干茶8560.5吨,实现产值16.5亿元,其中电商销售额就达2亿元,这些数字背后,少不了的是传统产业与时俱进的完美融合。
傍晚时分,伴着夕阳走进后山镇,家家茶文化体验馆灯火通明。年轻的赵芳和朋友前些年一起返乡创业,在茶叶采摘季有不少外地前来的游客,她的店铺月营业额能达上万元。
游客可以早晨来到后山茶园,沿着小径漫步,欣赏晨雾中的茶山美景,再体验采茶、炒茶的过程,亲手制作属于自己的茶叶。午后进入茶馆,品尝地道的金沙贡茶,感受入口生津、回甘悠长的茶香。
“现在年轻人回来,不是无奈的选择,而是看到了家乡的希望。”她边说边为顾客展示着茶艺,手法优雅又娴熟。
茶叶焕新经济面貌,更描深乡村文明底色。在安底镇,今年四月举办的双手采茶技能竞赛活动,成为大家体悟茶文化魅力的平台,也正成为反映当地茶经济蓬勃发展的成果展示。
阳波村村民告诉记者,“以前开会要挨家挨户喊人,现在一说办茶会,大家提前半小时就到。”在儿童之家,茶艺课成了最受欢迎的课外活动之一,孩子们学着茶文化、茶礼仪,传统文化的种子也在一片片绿叶上悄然生根。
站在新的发展节点上,金沙茶产业正孕育着更大梦想。打造百亿级茶产业集群、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推动茶文旅深度融合……这些蓝图,正在充满希望的茶山上,正在茶农们布满老茧的双手中,一步步变为现实。古老的茶文化正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谱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李永燚
编辑 汪瑞梁
二审 谢朝政
三审 李凯
更新时间:2025-04-2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