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这条消息,新华社,人民日报三大官媒都同步发布了重磅消息,那就是:中俄正式签署共建月球核电站合作备忘录!
这是人类史上没有那个国家敢在38万km外的月球建核能设施,这个消息一出直接引发非常大的关注,我就给大家解读一下一些细节问题。
央视新闻四做了这个专题报道,中俄两国是计划在2035年前完成电系统的联合研制,特别要注意的是这套系统不是给地,而是专门解决未来月球基地的能源问题。
要知道现在嫦娥5号带回的月亮样本还在实验室里面研究中了,已经要把实验室搬到月球上面了。
有专家在《人民日报》的专访中打了个比方,就像二十年前我们还在用大哥大的时候,谁能想到现在人手一台智能手机了?
官方的数据显示:我国已经掌握了第4代的核反应堆的技术,俄罗斯的核动力太空舱更是经历过的检验,两国的技术叠加,相当于是给月球开发按下了快进键。
新华社还特别采访了国家核安全局的负责人,强调了这次采用的是全封闭式的核电子技术,辐射量比做一次CT检查还要低。
更关键的是核爆炸的一个风险,用航天科技集团总工程师的话来说,这套设备就算从10层楼摔下来,都不会出现泄漏放射性物质的一个情况。
我还特意翻出了2022年我国发布的《月球探测白皮书》,里面早就预告过了,要发展月面长期驻留的一个能源发展方案了。现在中俄联手了,相当于是把原定的计划至少提前了5年。
就在签约仪式后的两个小时,SpaceX的创始人马斯克是连发了三条推特,表示:令人惊叹的进步!期待商业合作的一个可能性。
英国的《自然》杂志的官网是紧急更新了一条头条,标题是直接引用了中俄联合声明的一个原文:为全人类开阔地外生存空间。
日本朝日新闻更是派出了他们的记者团蹲守在中国国家航天局,试图想获更多的细节。
在媒的视频镜头里面,中俄科学家交换文件的时候,背景墙面是挂着五星红旗和白蓝红三色旗。
这让很多人想起20年前国际空间站把中国拒之门外的事情,现在在看俄罗斯航天控制的大屏上的中文操作界面,不得不感慨科技突破才能打破壁垒。
《经济日报》算过一笔账,按照现有的进度,2030年我国将建成月球科研站,这个时候需要至少20名常驻科学家。
到2040年,仅月球资源开发就能创造万亿级的市场,现在大学里的航天工程核能应用专业简直就是通往月球的一个直通车。
央视新闻的记者还在酒泉卫星拍照,用于月球核电站的运输,新一代重型运载火箭已经进入了总装阶段了。
官方已经确认:这款火箭的运载能力是远超美国的土星五号30%,能把整个篮球场大小的设备送上月球去。
肯定很多人会问,花这么大的力气搞月球开发对我们普通人有什么好处呢?
新华社是,月球是蕴藏着氦-3资源,足够地球用1万年,月壤中的稀土元素南亚电池续航翻倍,更重要的是像60年前的阿波罗计划是催生了互联网,微波炉一样,这一次也会带来新的技术革命。
但是以历史上来看,该防的要防,核心的技术要控制好才行!
如果月球基地真的建成了,你认为我们应该会在地球上做什么?对于这事你有什么看法?
本文信息来源:
央视新闻《中俄签署国际月球科研站合作联合声明》
新华社《第四代核能技术保障月球基地安全运行》
人民日报《航天专家解读月球核电站三大核心突破》
中国国家航天局官网《国际月球科研站合作伙伴指南》
更新时间:2025-05-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