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师吴波:39岁白手创业,用30年打破欧美垄断,今市值178亿


南京江宁区一家不起眼的厂房里,39岁的大学教师吴波在伺服电机研发记录本上写下“东方第一”四个字时,不会想到这三个字会成为中国工业机器人突围的注脚。

2025年6月,埃斯顿人形机器人Codroid 02在德国慕尼黑机器人展亮相时,欧洲工程师们反复确认铭牌上的“中国制造”。而在南京研发中心,吴波与团队正在调试第三代样机,窗外是长江奔流。


1993年,东南大学机械系硕士吴波在南京一间简陋的实验室里,创立了埃斯顿的前身。这个以西班牙文“ESTUN”(东方第一)命名的企业,承载着打破欧美垄断的初心。


三十年后,当埃斯顿机器人在重庆高压油箱产线上实现100%自动化率,将产能提升80%、人力减少60%时,全球工业机器人格局已然改变。

2025年7月,这家中国企业市值达178亿元,掌舵者吴波家族以95亿财富登上《2025胡润全球富豪榜》,背后是一场持续三十年的技术突围战。



NO.01 技术突围:

从伺服电机到国产机器人的“破壁者”


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制造业,数控系统领域被欧美日企业牢牢掌控。吴波辞去南京林业大学教职创业时,面对的是一片技术荒漠。


他首先面对的是核心技术的缺失之痛:如金属成形机床数控系统市场,海外巨头垄断率超95%;


高端伺服电机精度不足,机器人核心部件完全依赖进口;国内工业机器人产业几乎空白,本土企业毫无议价能力等。



转折发生在2011年。被誉为“工业机器人背后的人”的王杰高博士加盟埃斯顿,这位曾参与NASA哈勃望远镜修复的专家,带来了改变战局的技术实力。


在关键技术突破方面:“新研发的伺服电机精度提升30%,响应速度提高25%”;“运动控制器处理速度跃升,多任务效率提升40%”。


短短三年,团队研发出7款自主知识产权机器人,涵盖六轴通用机器人、四轴码垛机器人等全系列产品。


当埃斯顿采用自研核心部件的机器人售价降至国外同行的一半时,国际巨头被迫降价30%应战。


NO.02 资本棋局:

上市公司的战略远征

2015年3月,埃斯顿登陆深交所。站在资本市场的跳板上,吴波清醒表态:“上市从来不是最终目标,而是实现使命的手段”。


但征途充满坎坷:如2024年巨亏8.18亿元,无形资产减值3.6亿元;资产负债率攀升至81.34%,金融负债高达72.6亿元;股价较2021年定增价下跌28%,市值承压。


而吴波的应对之策,则是战略收购构建全球版图:如英国TRIO(2017年)斩获高精运动控制器技术,跻身国际一流阵营;


美国Barrett(2017年)掌握微型伺服技术,打开医疗机器人蓝海;德国M.A.i(2017年)获取工业4.0智能工厂技术,切入欧洲高端市场。


这些布局使埃斯顿在全球75个国家建立服务网点,打造出横跨欧亚美的研发制造网络。


2025年6月向港交所递交的招股书中,“募资还贷”与“扩充全球产能”并行列为核心目标,昭示着国际化征程进入新阶段。



值得一提的是埃斯顿的崛起密码,藏在南京的产业基因里。让我们一起揭开城市赋能企业的三重优势:


第一重优势是科教资源转化:50余所高校形成产学研闭环,南航机械设计、东大运动控制等技术直接输送企业;


第二重优势是制造业基础支撑:汽车、电子产业集群提供丰富应用场景,比亚迪等企业成为首批标杆客户;


第三重优势是政策精准浇灌:2024年《南京市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打造“1+N+1”产业体系。


当江宁开发区的生产线与东南大学的实验室形成技术对流,当亿嘉和、熊猫电子等本土企业构建起完整产业链,一座“机器人之城”的轮廓已然清晰。


这里见证着中国智造的另一种可能——不是单点突破,而是生态共振。


NO.03 新质生产力:

三代人的智造长征


三十年前埋下的伺服电机种子,已长成覆盖75国的工业机器人网络。


当年轻工程师问及成功秘诀,这位七旬企业家指向墙上标语:“用自主技术磨碎垄断铁幕,以持续创新丈量智造边界”——这或许正是新质生产力最铿锵的注脚。


71岁的吴波办公室里,摆放着最新研发的第二代人形机器人Codroid 02模型。而他的办公桌对面,坐着已接班五年的儿子吴侃。



首先我们来聊聊技术信仰的薪火相传:埃斯顿研发投入常年保持营收10%以上;埃斯顿87款工业机器人覆盖3-700kg全负载范围;


埃斯顿高压油箱产线实现100%自动化,良品率提升30%等。2025年一季报亮眼数据印证着复苏势头:埃斯顿营收增长24%,净利润翻倍至1263万元,登顶国产品牌出货量第一。


在重庆高压油箱智能产线上,埃斯顿机器人正以0.1毫米的重复定位精度完成焊接。这些机械臂的伺服电机里,转动着三十年前那个大学教师写下的“东方第一”的技术初心。



结语:从实验室里的伺服电机图纸,到慕尼黑展台上的“中国制造”铭牌,吴波与埃斯顿的三十年,是中国智造从追赶到并跑的缩影。


技术破壁从不是偶然,是三代人把“东方第一”的初心熔进伺服电机的转动里,是城市生态与企业创新的共振,更是新质生产力在坚守中生长的模样。


这条路还在延伸,而每一步,都写着“自主”与“坚持”。亲爱的老铁们,你认为国产机器人要超越欧美,还需突破哪些瓶颈?


若你是创业者,会选择深耕核心技术还是优先市场扩张?除了南京,你认为哪些城市具备孕育顶尖机器人企业的潜力?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看法和感悟!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18

标签:财经   市值   欧美   教师   大学   吴波   机器人   技术   南京   企业   工业   初心   油箱   慕尼黑   优势   生产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