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杜月笙的结局,你就知道李嘉诚为何落得这般田地?

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避寒

编辑|避寒

《——【·前言·】——》

杜月笙杀过人,李嘉诚救过命。

一个是黑帮教父,一个是慈善大亨,前者被原谅,后者被质疑,为什么?

枪响之后的清账:谁能留下来?

1940年,上海,杜月笙在法租界的弄堂里抽烟,身边是他的贴身打手“四眼章”。

街对面,一名日伪警察刚被扔进黄浦江,杜点了点头:“事情干净。”

这是杜月笙的方式,流血,有用。

但更重要的是,他从来不对日本人笑,青帮里的小弟谁敢去投靠汪精卫,第二天尸体就躺在街头。

有时候他不说话,上海滩就会安静下来。

这一年,他捐出白银一百两万两,用来买军火,他的秘书在日记里写:“老头子骂蒋介石没用,但钱照捐。”

而李嘉诚呢?2013年开始陆续出售内地和香港资产,外界猜不透他的想法,央视点名批评他“抽水”,港媒说他“跑了”。

可他并没走,他的公司还在香港,慈山寺修了十年,耗资几十亿;汶川地震,他第一时间捐款,派人去一线,他儿子说:“我们从不问政治。”

但问题就在这:现在不是你不问政治,而是政治会找你。

2000年代,全球化还是金字招牌,李嘉诚被赞是“亚洲最成功的企业家”。

但到了中美博弈开始加剧那几年,他的一桩资产转让就被骂成“卖国”。

同样是赚大钱的人,杜月笙被抬进民族义士祠堂,李嘉诚却要写公关声明自证清白,为什么?

不是钱的问题,是身份的问题。

黑帮大佬与爱国商人之间,只差一场战争

杜月笙年轻时贩毒、开赌场,青帮龙头,手下混混几千人,他站在租界,看不起穷人,也看不起读书人。

他不装,自己是黑的,他知道。

他从不避讳自己是黑社会,更不怕人说,他开赌场、卖鸦片、收保护费,全上海都知道,但他有一样别人没有——人情。

他养活了几千号人,从小贩到大掌柜,他出殡时,站街的有金条也有棺材板。

但有个底线,不干日本人的活。

1937年淞沪会战,上海兵败,国军退守苏州河,法租界成了灰色地带,所有人都在选边站队,杜月笙没有选,但他在做。

他让青帮老头子胡雪岩的旧部重新聚拢,成立“中民实业公司”,表面搞运输,实则帮军统运送情报。

他的人手开始为军统工作,行动科是他自己掏腰包组建的,40多号人,轮流打掩护。

他没上前线,他在后线,但背了命案。

1941年,他亲自点头处理两个“青帮叛徒”,私下向日方提供通行证,换米换糖,他说:“这种人活一天,国就死一分。”

这不是忠义,这是下注。

他赌中国不会亡,更赌蒋介石会赢。

1941年冬天,他在重庆见到了戴笠,他只说了一句话:“人我有,命你拿。”

那时候,杜月笙账下有上百家企业。

白象饭店、华安银行、三鑫公司,他开始用这套体系给抗战部队输送物资,不是公开捐赠,是绕过封锁线的暗运。

他用原本走私鸦片的路径,送去了子弹。

“黄包车退了,货运车上了。” 这是他手下人调侃当年的说法。

再看李嘉诚,完全相反。

他从来不是“黑的”,他靠塑胶花起家,起步是苦的,母亲帮人洗衣,他在工厂蹭饭,白手起家,连赌都没打过。

1972年,长江实业上市,资本市场第一次认识“李老板”,他用“地皮+制度”的组合打败无数港英地产大亨。

他精,买最便宜的地,修最小的户型,卖最狠的价,他说:“市场不是感情,是算术。”

1979年邓小平访港,李嘉诚被请进了欢迎宴,坐的位置,比太古老板还前。

这是他的转折点,从港英商人,转成“中国人李嘉诚”。

他确实做了很多,他投资汕头,建大学,投电厂,他给香港留过口罩,也给大陆建过电网。

他永远不上前线。

他像一个中间人,不会得罪港英,也不愿激怒中央,中立、安全、不冒头。

2019年香港风波,最危险的时刻,他发了一句话:“黄台之瓜,何堪再摘。” 左右都骂。

他不是不想表态,他是不知道怎么表态。

他不是不爱国,他是不敢下注。

杜月笙知道,下注了可以输,但不下注,一定出局。

李嘉诚信市场,杜月笙信局势。

市场讲收益,局势讲归属,李嘉诚想做资本的人,但时代不需要资本的人,只要方向对的人。

1945年,日本投降,杜月笙的情报网名单交给了重庆,整整三箱,上面写的不是数字,是代号“春桃”“山头”“十三”。

那是他这一场“黑变红”的筹码,不是钱,是人命,是刀口舔血换来的忠诚,他靠这个活下去。

李嘉诚靠的是基金会,全球最有钱的私人慈善账户之一,资产超过三千亿港元。

但没人记得捐了多少,大家只记得,他卖掉了香港中环中心。

他认为这是“正常商业决策”,但现在的问题是,这不是商业时代了。

慈善能洗白一切吗?不能,尤其在风口浪尖

汶川地震后,李嘉诚基金会第一时间捐出一亿元人民币,后来追加几千万,当时媒体铺天盖地,称他是“华人良心”。

但十五年后,没人再提这事。

2014年,他旗下的和记黄埔将巴拿马港口资产卖给中国企业,当时被当作爱国资本的“回归”,但2020年后,同样的模式开始惹人怀疑。

中美对抗升级,李嘉诚的资产地图变成政治地图。

从英国天然气,到加拿大电信,再到澳洲基建,他买得太远,卖得太快。

评论开始出现一个词:“脱钩”,不是中美脱钩,是李嘉诚与中国脱钩。

而此时他的慈善却越来越多。香港慈山寺,捐款超30亿;汕头大学,捐助超过百亿;疫情期间,几千万口罩和医疗物资源源不断。

但公众不再感动,“你赚的是国家的钱,捐的是国家以外的命。”

慈善变成“赎罪”,但问题是:没人追究他有没有罪,大家只是讨厌他没表态。

在今天,“沉默”才是最大的罪。

而杜月笙的做法简单粗暴,他直接给军统拨人,拨钱,拨地盘。

他甚至把自己青帮的“烟土税”让渡出来,交给军统设点卖鸦片,收入转战抗日。

这是个烂制度,但这是现实,现实要赢,不能干净。

那几年,杜月笙背后是戴笠和蒋介石,他的钱用得其所,他的人死得其时。

他送进前线的飞机上,有他自己写的字条:“杜某微心,请为国效死。”

这些飞机后来被日军击落三架,另两架用于轰炸杭州湾日军登陆部队。

李嘉诚没有这些字条,他的飞机送给的是时间,他希望用十年慈善换来一句“商人良心”。

但他忘了:杜月笙的“洗白”,不是慈善,是流血。

身份不稳的商人,命比别人短

1949年,杜月笙去了香港,他知道上海留不住了。

他没带走家族企业,也没留下全部产业,他带的是人,是账本,是口信。

最重要的口信是给自己儿子的:烧掉所有借条,谁来讨债就让他来找我。

他儿子真的烧了两大箱,他自己则住进了香港半山腰的别墅,临终前一句话:“我没希望了,中国还有希望。”

这句话不是悲情,是交代。

他知道,自己过去那些事,留不下什么,他只要国家记得他捐过飞机,干过日本人。

李嘉诚没有这样的遗言。

他还活着,还在发布声明解释:“我们没有离开香港。”但没人听了。

因为舆论不再接受“解释”,舆论要的是“站位”。

2022年,某社交平台上,一个热帖转疯了,标题是:“李嘉诚为啥不学任正非?”内容很简单:“人家把命压上了,你在算市盈率。”

这是新时代的规则,国家要企业站出来,不只是交税,不只是慈善,是得上战壕。

李嘉诚不想战,他一直想躲,可现在是“躲”最危险。

而杜月笙?他从来不躲,他知道,青帮一旦退,就成黑帮;只有进,才成力量,他一手遮天,不靠钱,靠人,靠命,靠在关键时刻出头。

商人不是不能活,而是不能太“干净”。

1950年杜月笙病逝,葬礼风光,旧上海的报纸说他是“民族资本家的典范”,新政府也没有批判他。

他留下的是叙事,不是遗产。

李嘉诚留下的,是慈善基金和巨额股权,可没人愿意为他写一句“国家脊梁”。

他错在没意识到:中国社会最看重的不是你做了多少事,而是你什么时候站在哪边。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4

标签:军统   中美   青帮   租界   爱国   香港   田地   上海   慈善   商人   结局   资产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