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7月8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欧洲议会发表讲话,对中国连扣三顶大帽子:指责中国“支撑俄罗斯战时经济”“以补贴倾销扰乱全球供应链”“稀土管制构成贸易胁迫”。
南华早报评价此次讲话是“中欧关系史上最严厉的抨击”。然而,这场看似单方面的“指控”背后,实则是地缘博弈、产业竞争与规则博弈的深层碰撞。
1.“中国支撑俄罗斯战时经济”:这是把中国当作转移焦点的“替罪羊”
冯德莱恩声称中国对俄出口“维持俄战争机器”,却刻意回避关键事实:中国始终恪守联合国决议,对俄出口以民用产品为主。正如耿爽在联合国的发言:“若中国卖军火援助俄罗斯,俄乌战争早该结束。”
欧盟的指控本质是将俄乌冲突长期化的责任转嫁中国,掩盖其自身对俄制裁政策的失败。中国只是正常做生意,被欧洲扣大帽子。有趣的是,美印都从俄罗斯买了很多石油,反手加价卖到欧洲,赚欧洲的钱,欧洲不敢作声。
2.“产能过剩”与“补贴不公”:欧洲这是双重标准的“贼喊捉贼”
欧盟以“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为由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却对自身产业政策避而不谈。欧盟最新打算投入1万亿欧元来推动欧洲清洁能源转型,而中国新能源产业崛起靠的是技术创新与市场驱动。
王毅指出:“中国产品的竞争力源于14亿人勤劳与智慧,而非补贴。”欧盟的“反补贴调查”实为保护主义工具,其对中国光伏、风电等产业的打压已引发多国效仿,加剧全球供应链割裂。
3.“稀土管制”与“去风险化”:欧洲企图使用规则霸权的“老剧本”
冯德莱恩将稀土管制污名化为“中国经济胁迫”,却无视国际规则——中国对钨、锑等17种战略资源实施出口许可,是国际通用的军民两用物资管理做法,而且中国对合规的稀土申请,都是批准的。
王毅强调:“只要符合规定,欧洲企业需求将获保障,并设‘快速通道’服务。”反观欧盟,以“去风险”为名限制中国投资5G、半导体等领域,现在更扩大到医疗器材领域,却要求中国市场对欧洲企业“全面开放”,暴露其“规则选择性适用”的虚伪。
面对冯德莱恩的强硬姿态,我们用了三招:
第一招,亮明立场:经贸归经贸,政治归政治
明确区分“正常贸易”与“地缘操弄”,强调中欧不存在根本利益冲突,合作远大于分歧。例如,中欧班列年运量160万标箱,支撑亚欧供应链命脉;德国企业在华投资超920亿美元,中国市场是宝马、巴斯夫等巨头的增长引擎。
第二招,对等反制:有理有据,捍卫核心利益
针对欧盟对我国新能源车加征关税,中国商务部迅速反制,精准打击欧盟酒业巨头利益;对欧盟医疗器械采购设限,中方同步出台对等措施。这种“以战止战”策略,迫使欧方重新权衡对抗成本。
第三招,修炼内功:干自己的事,建设国内统一大市场
王毅强调:“中国根本点在于做强国内统一大市场。”2024年中国非化石能源占比达17.9%,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全球占比超60%,光伏组件出口覆盖200余国。通过“双循环”战略,中国正降低对外部市场依赖,锻造抗压韧性。
冯德莱恩此次讲话显示其仍试图“价值观外交”起主导作用,欧盟推迟签署气候联合声明、加码对华贸易壁垒,本质是借“去风险”之名行“脱钩”之实。然而,中欧经济高度依存:欧盟对中国依赖:中国连续8年稳居欧盟最大贸易伙伴,2024年双边贸易额超8000亿欧元,德国汽车业1/3利润来自中国市场。
若欧盟执意跟随美国对华“极限施压”,恐将重蹈“经济自杀”覆辙——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已让欧洲损失超2000亿欧元新能源投资,若再对华“脱钩”,欧洲产业空心化将加速。
正如王毅外长所言:“中欧不是对手,而是伙伴;合作是主流,对抗没有赢家。”当欧洲在“价值观”与“现实利益”间摇摆时,中国正以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毕竟,真正的竞争力从不源于指责他国,而源于自我超越。
更新时间:2025-07-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