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 来
编辑|徐 来
《——【·前言·】——》
李自成与张献忠,曾是并肩作战的兄弟,最终却成了互相追杀的死敌。
曾经的战友情谊,如何变成了生死对决?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发生的?
是谁,最终推动了这场决裂的风暴?
凤阳,明朝的龙兴之地,李自成和张献忠并肩,攻破了这座象征着,明朝荣光的古老城池,原本是为了,共同的胜利而欢呼。
当尘土落定,战利品眼前,一个小小的争执,便揭开了他们关系破裂的序幕。
李自成,要求得到明皇陵中的小太监做战利品——一个不起眼的物件。
张献忠却拒绝了,嘴角带着不屑的笑容,说:“这些,都是我先拿到的。”
“你敢不分给我?”李自成的眼神已经有了杀气。
“凭什么分给你?”张献忠更冷:“我才是带头破阵的,你不过是随军的一个部队。”
这场争执,看似琐碎,实则暴露了两人早已积压的矛盾。
李自成,虽为“闯王”麾下的一员,却不满自己只是高迎祥的旧部。
张献忠则认为,自己才是应当成为领袖的人。
这场争夺,揭开了两人之间深藏的裂缝——权力与地位,最终让两人无法回头。
他们分道扬镳,李自成向西进攻黄河流域,而张献忠则南下进入长江流域,就这样,原本并肩作战的兄弟,开始了各自的征程。
1638年,李自成败于洪承畴的追击,带着残部四处逃窜。
无路可走之下,他选择了投靠张献忠,张献忠表面热情接纳,但实际上,他心底早已有了杀意。
李自成知道,自己不过是,替张献忠的武器和权力添砖加瓦,这场接纳,是“猎人接纳猎物”。
一夜之间,李自成便察觉到了张献忠的意图——暗杀。
李自成不再犹豫,迅速策马逃离,赶在暗杀发生前消失在黑夜之中。
600里路,夜色掩护,李自成孤身一人,奔向了生死线。
这一次逃脱,让他对张献忠产生了,深深的恨意,曾经的战友,此刻成了眼中最毒的敌人。
三年后的另一次背叛,再次让两人交织在一起,张献忠几乎被左良玉的铁骑消灭,陷入了绝境,只有投靠李自成才能保命。
这次,李自成没有立刻出手,想要将他一举除掉。
但这个念头被罗汝才阻止了,罗汝才,这位“曹操”般的智者,在背后暗中资助张献忠500骑兵,帮他逃脱了李自成的追杀。
两人再度分道扬镳,从此彻底决裂,李自成与张献忠的关系,走到了死结的尽头。
1644年,李自成打进了北京,建立了“大顺”政权,宣告自己为帝,开启了历史的新篇章。
在大顺的旗帜下,张献忠却在遥远的四川,成立了自己的“大西”帝国,这一对兄弟的关系,早已没有了昔日的盟约,反而转化为鲜血淋漓的敌对。
李自成曾派使者前往四川,威胁张献忠:“老回回已降,曹操辈诛死,行及汝矣。”
这番话充满了挑衅的意味。
张献忠感受到威胁,他并没有选择应对,而是偷偷带兵南逃,远离李自成的威胁。
这一举动,也让两人之间的矛盾更加深刻——从同仇敌忾到尔虞我诈,他们再也找不到当初的信任。
李自成的“大顺”政权迅速拓展,而张献忠的“大西”政权却显得孤立无援。
两国相对,形成了明显的南北对峙。
李自成攻入北京后,并未得到张献忠的支援。
张献忠不派兵援助,反而悄悄派遣部将孙可望,试图夺取李自成的根据地——汉中。
李自成的这一举动,彻底将二人的关系推向了死局,曾经的兄弟,如今却在相互刺刀见红中,找不到任何回旋的余地。
李自成在北京称帝后的前景并不乐观,清军迅速入关,趁机攻占山海关,李自成孤军奋战,最终未能阻止这场灾难。
张献忠则困守四川,无力支援,最终在1647年被清军击败,他的“大西”帝国也随之覆灭。
两位曾经风光无限的起义军领袖,最终在历史的洪流中,沦为失败者。
李自成与张献忠的反目,是因为权力之争,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他们的人性弱点,和对尊严的极端追求。
两人都拥有强烈的个人野心。
李自成,欲统一农民军,建立自己的天下,而张献忠则不甘心屈居人下,认为自己是起义的真正功臣。
两人虽是并肩作战的战友,但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更大的野望——就是成为真正的“主宰”。
“一山不容二虎”,这个道理他们都深知,却没有意识到,这样的竞争注定了他们的结局。
李自成深知,张献忠的力量不容小觑;而张献忠,则始终认为,李自成不过是高迎祥的副手,无论如何,不能让他凌驾于自己之上。
而两人都各自性格暴躁,且缺乏足够的宽容。
李自成多疑,内心不安,常常怀疑自己身边的人,张献忠则是个暴戾好杀之人,每一个敌人都不容放过。
两人在凤阳分赃事件中,为了一个小太监而大动干戈,他们无法容忍别人侵犯自己尊严。
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他们的关系从一开始的信任,与并肩作战,到后来的尔虞我诈,再到彼此间的生死决斗,根本没有回旋的余地。
李自成和张献忠的分裂,恰恰是明末农民军失败的最关键一环。
如果他们能够联合抗清,或许能够减缓清军入关的速度。
两个心高气傲的领袖,最终选择了互相攻讦、甚至到达刀枪相向的地步,这一切,都源于他们深埋心底的那份,无情的权力欲望与自尊心。
起义者的理想和期望,本是推翻腐朽的明朝政权,建立一个更加公平自由的社会。
权力的欲望,和人性的弱点,让曾经的“战友”,最终走向了相互残杀的结局。
历史往往充满讽刺,李自成与张献忠的命运,也正是明末农民军失败的警示。
若两人能够携手抗清,或许历史的进程,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最终,他们因各自的野心,与过于敏感的自尊心,失去了合作的机会,也丧失了统一农民军的希望,历史,终究不会因为他们的个人恩怨而停滞。
他们的分裂,加速了农民起义的失败,也为清军的入关,提供了可乘之机。
而两位领袖的结局,无论如何都是历史的一大遗憾。
参考资料:
《李自成与张献忠:明末农民起义的背叛与冲突》·王磊·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明末农民起义:从李自成到张献忠的政治斗争》·李鹏程·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更新时间:2025-04-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