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阿姨,您今天感觉还好吗?”
“唉,医生,我这段时间总觉得头晕发沉,有时候还会手脚发麻,早上醒来跟没睡一样,本以为年纪大了该这样,谁知道有一天差点晕倒在厨房……”
这是53岁的刘阿姨本月医院体检时的自述。其实,也许你身边的家人,甚至你自己,正被类似的困扰缠身:“起床总是头晕”“说话变慢”“记性明显变差”“晚上怎么都睡不踏实”,总归一句话——“老了,身体不如从前。”可你真的了解背后的原因吗?
医生仔细询问过刘阿姨的生活细节之后,发现她近半年饮食不规律、晚上常熬夜追剧,一天几个小时低头打麻将,结果引发了脑供血不足。更令人警惕的是,脑供血不足并非只有中老年人才会碰上,很多上班族、生活压力大的人同样存在隐性风险。
你知道吗?据权威流行病学调查,60岁以上人群中,有高达70%的人有不同程度上的脑供血不足表现!更有医学数据提醒,脑供血不足一旦长期忽视,脑梗、痴呆等严重后果可能悄然到来。哪些症状已经默认在给你拉响健康警报?为什么一定要早点防范?到底日常如何改善?请务必读完下文,尤其是最后第四点,很多人都大意错过了。
我们的大脑,犹如汽车发动机,每分每秒都需源源不断的血液和氧气供养。当血流供氧出现短板时,“发动机”会直接跳故障灯——头晕、乏力、记忆变差、肢体麻木,都是最常见的“求救信号”。
医学上,“脑供血不足”并不是一个单独的病名,而是多种原因造成脑部血流减少,氧气和营养供应跟不上,引发一组功能障碍的表现。其背后可能有血管堵塞、血液成分异常、血压低下、颈椎病变、心血管疾病等多重因素。
中老年人多因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狭窄,年轻人多与压力大、熬夜、久坐颈椎变形分不开。长期抽烟、酗酒、缺乏锻炼、饮食高油高盐,也会让脑血管“管道”逐渐变窄变硬,小心脑梗和痴呆等致残性隐患就在后面等待。
有数据显示,80岁以上人群中80%有脑供血不足症状;而60岁以上人群70%以上,都有不同程度变化。更可怕的是,很多“老年痴呆”“脑卒中”病例,其实早年就有慢性脑供血不足的暗示,只是常被忽视。
千万别以为“头晕、困倦、记性差”只是劳累或年老的正常现象。专家发现:以下7个症状,极可能隐藏着脑供血不足的风险——无论何种年纪,请检视自己和家人是否中招:
头晕、头痛
特别是突然性眩晕,与平时头痛感不同,有时还伴有视物模糊或一过性的失明。
失眠多梦、白天嗜睡
晚间总是难以入眠、易惊醒,白天连连打哈欠,感觉总也睡不够。
记忆力明显下降/短暂意识丧失
刚发生的事转头就忘,说话答非所问,甚至偶尔“断片”,昏倒过去。
肢体麻木、感知异常
特别是一侧面部、手脚或舌头、嘴唇,突然变麻、刺痛或活动不灵。
肢体无力、行动不便
总觉得走路乏力、步态不稳,拿东西时感觉使不上劲。
暂时性说话不清、吞咽困难
突然间说话变慢、口齿不清、嘴角歪斜、咽东西费劲。
性格脾气的变化
明显变得健忘、急躁,或和以往性格反差极大。
对照上面这些症状,如果出现2项及以上,一定要尽快重视。脑供血不足反复发作,极易转变为脑梗死、痴呆,甚至危及生命。
权威数据显示,中国65岁以上人群每年新发脑梗超200万人,其中约四分之一有脑供血不足相关表现。而脑梗后50%患者丧失生活自理,80%以上脑血管性痴呆病例可追溯到曾经的慢性缺血经历。及时发现、科学防范,才是关键!
脑供血不足不是绝症,越早干预,未来远离大病的概率就越高。无论你患者还是高风险人群,都建议尽快做到以下四件事:
调整生活方式,打破坏习惯“死循环”
科学饮食:三餐摄入均衡,坚持低盐、低脂、优质蛋白。少食动物脂肪,多选新鲜蔬果、全谷杂粮。避免暴饮暴食与盲目节食(特别提醒正减肥人群:长期节食会加重脑供血不足!)。
规律作息:不要熬夜,晚上睡眠时间保证6-8小时,午后尽量适度小憩。控制“深夜打游戏、追剧”的习惯。
适度运动:饭后散步、慢走、太极、游泳都适合。每周累计150分钟中等强度活动,既能改善微循环,也有助血管通畅。
控制“三高”,定期监测身体指标
血压控制得宜:老年人血压建议<150/90mmHg,80岁以上不低于130/60mmHg。
血糖、血脂、体重管理同样重要,保持正常范围。定期做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与颈部血管彩超等检查。
远离烟酒,呵护血管健康
香烟中有害物质会伤害血管内皮,加重动脉粥样硬化。吸烟者血液黏稠明显偏高,不仅导致脑供血不足,还增加脑卒中患病率。
酗酒人群脑血流速度较健康人低15%-30%,更易血管斑块脱落堵塞脑动脉。请下决心戒烟控酒,从现在开始还不晚。
做好颈椎养护,这是被忽视的盲点!
长时间低头(办公、看手机)、枕头太高、姿势错误都会导致颈动脉供血障碍,是多发性脑供血不足的根源。
纠正坐姿、每隔40分钟轻抬头、做简易颈椎体操。枕头高度保持5-10公分、松软适度,注意颈部保暖,冬季不可忽略。
如果以上措施执行得好,即便曾经小有“脑供血不足”的迹象,绝大多数人都能显著改善,远离大病风险。家里有中老年人、高风险职业、喜欢久坐或熬夜的年轻人,更应从今天起关注这几件事!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1.《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2.《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22》 3.《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3》 4.《老年脑供血不足综合管理共识》 5.《脑卒中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 6.《Chinese Medical Journal》第136卷2023年第2期:脑梗死早期防治与管理 7.《中华神经科杂志》2023年第56卷:脑供血不足与血管性认知障碍 8.《慢性脑部供血不足机制及临床防护进展》 9.《中国居民健康生活方式指南(2022年版)》 10.《中老年人血糖管理与营养干预研究综述》
更新时间:2025-09-0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