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酒圈炸锅了!珍酒李渡前脚刚推出88元一瓶的高端啤酒“牛市”,后脚就被中国酒业协会秘书长何勇公开“打脸”——这酒肯定卖不动,问题不在贵,而在不够本土化。此话一出,网友直接炸开锅:“专家又来秀操作?”“88元啤酒是智商税还是新风口?”
8月11日,何勇在行业论坛上放话:“某款号称用美国酒花、澳洲大麦、比利时酵母的新品,注定卖不好。”虽未点名,但明眼人都知道,这指向三天前珍酒李渡董事长吴向东直播推出的“牛市”啤酒。这款375ml铝瓶装啤酒,定价88元/瓶,原料全是“进口顶配”:美国雅基玛山谷酒花、加拿大和澳洲大麦、德国比利时酵母,甚至水都取自莫干山 。
网络截图
网友辣评:
“这哪是啤酒,分明是‘世界原料大杂烩’!”
“88元喝个寂寞?还不如楼下烧烤摊5块钱的扎啤实在。”
“专家说不够本土化,可中国90%的啤酒花、80%的大麦都靠进口,难道国产啤酒都该倒闭?”
何勇的逻辑很直接:酒类发展必须就地取材,脱离本土化的产品没有未来。他举例称,欧洲精酿啤酒能火,靠的是本地原料与传统工艺结合,而“牛市”的原料组合看似高端,实则是“空中楼阁”。但打脸的是,他曾主导推出10瓶5999元的“重彩·烈性啤酒”,当时同样被批“太贵”,他却坚称是为打破啤酒“廉价标签” 。
何勇的言论戳中了中国啤酒业的“痛点”:
啤酒花:90%依赖进口,高端市场完全被国外垄断,国产酒花只能做低端水啤 。
大麦:80%-85%靠进口,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占比超80%,国产大麦仅能满足20%需求 。
酵母:虽然国产酵母能满足基础需求,但高端啤酒酵母100%进口 。
网友灵魂拷问:
“如果本土化是硬指标,那青岛、雪花这些大厂是不是都该关门?”
“茅台用本地高粱,五粮液用川南大米,可啤酒原料天生全球化,专家这是在开倒车?”
更讽刺的是,何勇曾力推国产大麦种植,呼吁“破解进口卡脖子”,但现实是国产大麦亩产低、品质差,农民种麦不如种玉米划算,导致种植面积逐年萎缩 。百威等企业虽尝试与农垦集团合作推广国产大麦,但效果有限 。
珍酒李渡敢定88元高价,显然在押注中产阶级消费升级。吴向东曾放话:“牛市啤酒要重新定义中国好啤酒。”他计划通过白酒经销商渠道,将“牛市”打入商务宴请场景,甚至提出“宴会最后一杯酒”的概念,试图用精酿啤酒替代白酒的“收尾功能” 。
市场数据:
2024年上半年,10元以上高端啤酒销售额增长3倍,年轻人对高价啤酒接受度提升 。
精酿啤酒市场年增速超20%,但仅占整体市场的5%,增长空间巨大 。
不过,质疑声同样刺耳:
“88元的定价,比五粮液‘风火轮’啤酒贵4倍,比泸州老窖900ml精酿还贵,凭啥?”
“珍酒李渡上半年营收利润双降,跨界啤酒是救命稻草还是火坑?”
更关键的是,白酒渠道与啤酒消费场景天然割裂。白酒靠经销商层层压货,啤酒却依赖即饮终端和电商,珍酒李渡能否用白酒模式卖啤酒,仍是未知数 。
何勇的预言是“专家傲慢”还是“行业预警”?这背后折射的,是消费者对‘伪高端’的警惕与对真品质的期待。
对企业而言:高端化不是简单堆原料,更需文化内涵与性价比支撑。茅台能卖3000元,靠的是百年工艺和品牌积淀,而非“进口原料”。
对消费者而言:理性消费时代,高价≠优质,真正的好产品需要经得起市场检验,而非靠专家背书或进口标签。
对行业而言:本土化与全球化并非对立,关键是找到平衡点。百威用国产大麦酿啤酒,燕京用捷克酒花做精酿,都是成功案例 。
最终胜负手,或许不在原料是否“本土化”,而在消费者是否买账。当88元啤酒沦为“直播间噱头”,当专家言论变成“流量工具”,真正值得关注的,是中国酒业能否在喧嚣中坚守品质初心。毕竟,酒是用来喝的,不是用来炒的。
更新时间:2025-08-1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