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编辑|朝暮古今
曾几何时,海天酱油几乎是每个中国家庭厨房的标配。
凭借铺天盖地的广告和深入人心的品牌,海天稳坐酱油行业的头把交椅,市值在2021年一度突破7000亿元,甚至引得万科董事会主席郁亮感叹:“有人说卖房子的不如卖酱油的,我是服气的。”
然而短短三年间,海天遭遇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市值从高点暴跌至2000亿元左右,蒸发近5000亿元。
这个曾经的“酱油茅”究竟发生了什么?

本文图片、描述源于网络,旨在弘扬正能量,无不良引导。若涉版权或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将即刻删除。内容信息可靠,部分情节为提升可读性或有虚构,仅供参考,望理智阅读
1955年,佛山25家实力卓著的古酱园合并重组,因为“海天”酱园规模最大,新厂子就定名为“海天酱油厂”,这便是如今海天味业的前身,妥妥的“出身名门”。
时间来到1982年,26岁的庞康出任珠江酱油厂副厂长,从此开启了海天的“开挂人生”。
90年代,海天刚攒下一点“家底”,就展现出远超同行的魄力——豪掷3000多万元引进国外先进生产线,这在当时可是笔“巨款”,为后续的规模化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1999年,海天又搞了个“大动作”,成为首个在《新闻联播》整点报时环节打广告的酱油品牌,一亮相就惊艳全国,品牌知名度瞬间暴涨。
2014年,海天味业成功在上交所上市,更创造了惊人成绩:仅上市6个交易日,市值就冲到582亿元,直逼当时的酒业巨头五粮液,势头之猛令人惊叹。
上市后,海天的发展更是“一路狂飙”:2017年营收145.84亿元,同比增长17%,净利润35.31亿元,增长24%;2018年再攀新高,营收170.34亿元、净利润43.65亿元,增速始终保持两位数。
从2014年上市时的497亿元市值,到2019年突破1800亿元,短短4年市值翻了将近两番,堪称行业“增长奇迹”。

如今的海天,早已不是单一的酱油品牌,产品线涵盖酱油、蚝油、调味酱、醋等八大系列,足足200多个品种。
其中,海天金标生抽、草菇老抽更是畅销多年的“国民单品”,走进了千家万户的餐桌。
在渠道建设上,海天更是“遍地开花”,拥有6000多家经销商,覆盖超300万个销售终端,不仅实现了中国几乎100%地级市的全覆盖,近90%的县级市也能轻松买到海天产品,真正做到了“哪里有厨房,哪里就有海天”!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后来海天却飘了。
故事得从2022年那场闹得沸沸扬扬的“双标门”说起。
当时一位靠着“科技与狠活”口头禅圈粉无数的短视频博主,搞了个有意思的实验——就用食盐、味精加上几种食品添加剂,往水里一兑,居然调出了一瓶味道、质感都足以以假乱真的酱油。
虽然视频里没提任何品牌名字,但网友们的联想力可不是盖的,立马就把矛头指向了酱油界的“老大哥”海天。

紧接着,有细心的网友扒出了关键证据:对比海天在国内和日本销售的酱油配料表,差别简直一目了然!
国内卖的产品配料表上,谷氨酸钠、苯甲酸钠这些添加剂密密麻麻排了一长串;而海外版的配料表却干净得很,只有水、大豆、食用盐、砂糖和小麦这几种天然原料。

这一下可算是炸开了锅,海天瞬间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网友们的质疑声铺天盖地。
面对汹涌的舆情,海天赶紧连放三份公告紧急回应,反复强调自家产品完全符合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在全球范围内都是合法使用的。

可没想到,这种“理直气壮”的高姿态回应,非但没平息争议,反而让消费者更不买账了。
有网友吐槽:“海天这态度,搞得好像他们完全合法合规,错的是瞎操心的消费者,是我们被网上的声音蒙蔽了似的!”
这种不满情绪在网上迅速蔓延,越来越多人加入到抵制海天产品的行列中。

更有意思的是,这还不是海天第一次出问题。
早在2018年,就有消费者反映,买的海天生抽酱油里竟然出现了大量活蛆,结果海天味业回应称,这是消费者储存不当造成的,和产品质量没关系。
巧的是,同年10月发布的一份酱油产品比较试验报告里,又有一款海天生抽酱油被检出不符合标准规定,这下更是让海天的口碑雪上加霜。

一场“双标门”,让海天味业彻底陷入了两难境地,业绩和股价直接遭遇“连环暴击”。
2025年第三季度财报一出炉,数据着实不好看:当期收入同比只涨了2.48%,净利润增速也才3.40%,和上半年比起来增速明显“踩了刹车”,往日的增长势头荡然无存。
作为当家王牌的酱油产品,更是没了往日风光,第三季度增速仅4.9%,增长乏力的问题摆上了台面。
比业绩更糟的是股价,从2021年125.54元的高点一路下跌,到2024年只剩下36.89元,短短三年间,5000亿市值“蒸发”得干干净净,资本市场对海天的信心直接跌到了谷底。

这边海天深陷泥潭,老对手千禾味业却抓住了机会。千禾靠着“0添加”的主打概念,精准切入市场,迅速把海天丢失的市场份额抢了过来。
尤其在海天“双标门”事件发酵的时候,千禾味业的股价直接迎来一字涨停,和海天市值大幅缩水的惨状形成了鲜明对比,堪称“趁势逆袭”的典范。

其实海天的麻烦远不止“双标门”这一件。这些年,公司的营收增速就一直在走下坡路,从2017年17.06%的高增速,慢慢下滑到2021年的9.71%。
更让人揪心的是营业利润增速,直接从23.79%暴跌到2.31%,下滑幅度惊人。不少消费者也吐槽,海天酱油的味道“变淡了”“没有以前香了”,产品口碑悄悄打了折扣。
除此之外,海天还过度依赖餐饮渠道,58%的收入都来自B端。随着餐饮行业增长放缓,海天的业绩自然也跟着承压,多重问题叠加,让这家调味品巨头的日子格外艰难。

面对市场困境,海天味业开启了“自救模式”,动作频频相当积极。
在线上渠道这块,公司下足了功夫拓展,效果立竿见影——2025年前三季度线上收入直接同比暴涨32.11%,成了业绩里的一大亮点。
除了抓线上,海天还想着从多方面破局:一边搞渠道变革、让产品品类更丰富,一边瞄准海外市场找新机会。

2025年6月,公司成功在香港上市,还计划把20%的募集资金投去拓展海外业务,不过目前海外市场还没形成气候,没能帮上大忙。
从最新财报来看,2025年前三季度营收增长8.64%,加上线上渠道的亮眼表现,这些数字确实透露出不少积极信号。

但大家最关心的还是:海天到底能不能彻底“救回来”?
短期来看,靠调整渠道、搞产品创新,海天大概率能先稳住阵脚;可长期就不一样了,想重新赢回消费者的信任,可比单纯提升业绩数字难多了。
要知道,现在是社交媒体时代,品牌一旦伤了民心,哪怕是行业巨头,也可能被消费者瞬间“拉下马”,这点海天可得好好琢磨琢磨。
信息来源:经济观察报——海天味业港股上市,全球化战略与估值重构待考

蓝鲸新闻——从估值超茅台到增长失速,海天味业到底遭遇了什么?

澎湃新闻——海天味业回应“双标”,消费者为何不“买账”?

界面新闻——海天的业绩在“双标”风波后涨不动了
更新时间:2025-11-0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