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美国这俩大国,现在在全球舞台上较劲,谁都想占上风。可你知道吗?90多年前,毛主席提出来的一个“奇谋”,居然在今天的中国战略里还能看到影子,甚至有人说,这招正在帮中国一点点“战胜”美国。这不是啥军事打仗,而是经济、科技、影响力上的博弈。毛主席那时候说“农村包围城市”,现在中国在全球的布局,好像也在用类似的思路。
一、毛主席的“农村包围城市”是怎么来的?
先说说历史背景。90多年前,也就是1920年代,中国革命那会儿,情况挺乱。国民党控制着城市,势力强得很,而共产党这边人少、枪少,怎么办呢?毛主席琢磨出一招:别跟人家硬碰硬,咱们去农村,把农民发动起来,建根据地,一步步把城市围住,最后再拿下来。这招叫“农村包围城市”,听着简单,但干成了可不容易。
为啥这招能成呢?农村人口多,占中国90%以上,农民受压迫最深,发动起来力量大。而且农村地盘广,敌人管不过来,共产党能慢慢积攒实力。到1949年,这战略真把新中国给打下来了。毛主席这思路,不光是战术,更是一种战略眼光:从弱势的地方入手,绕开对方的强点,最后反过来占主动。
那这跟今天中国和美国的竞争有啥关系?别急,咱们慢慢看。
二、当代全球的“农村”和“城市”啥意思?
毛主席那时候的“农村”是中国的广大乡村,“城市”是国民党控制的大城市。今天放眼全球,这概念可以放大来看。全球经济里,那些发展中国家——非洲、亚洲、拉美这些地方,就有点像“农村”,人口多、资源多,但经济基础弱,影响力小。而美国、欧洲、日本这些发达国家呢,就像“城市”,经济强、科技牛、政治话语权大。
中国这些年干了啥?没直接跟美国在“城市”里硬刚,而是跑去全球的“农村”布局。比如“一带一路”倡议,从2013年提出来后,中国跟100多个国家签了合作协议,修路、建桥、搞基建,把这些“农村”地区的经济盘活了。中国不光是出钱,还带技术、带设备,帮这些国家发展。这不就是在“农村”扎根吗?
举个例子,非洲54个国家里,中国是最大的贸易伙伴。2021年,中非贸易额超过2500亿美元,中国在那儿建了铁路、港口,还投了矿产项目。拉美那边,中国跟巴西、智利这些国家合作,搞农业、能源,2020年贸易额也破了3000亿美元。这些地方以前更多是欧美说了算,现在中国的影响力上来了。这不就是“农村包围城市”的现代版吗?
说起经济,中国这些年的发展真不是盖的。全球供应链里,中国是“世界工厂”,制造业占全球差不多30%。2022年,中国出口总额3.6万亿美元,美国是1.8万亿,直接翻倍。这背后,跟中国在发展中国家的布局脱不了干系。
比如原材料,非洲的铜、铁矿,拉美的石油、大豆,好多都流到中国,支撑着咱们的工业生产。反过来,中国把便宜又好用的商品卖回去,像手机、家电、衣服,发展中国家老百姓用得起,市场就这么打开了。2021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口占了总出口的30%以上,这块蛋糕越来越大。
再看看美国。美国经济厉害,但它更依赖高端产业,比如金融、科技、军工。原材料和低端制造,它很多得靠进口。中国呢,通过跟“农村”国家合作,把资源和市场抓在手里,美国想掐供应链都不容易。这不就是用“农村”的力量,慢慢挤压“城市”的空间吗?
经济是基础,科技是硬实力。中国和美国在科技上掰手腕,5G、人工智能、芯片这些领域,谁都不服谁。毛主席的战略在这儿咋体现呢?还是那句话,不硬碰硬,走自己的路。
拿5G来说,华为是全球老大,2022年它的5G基站占全球市场近40%。美国想封锁华为,禁它的设备,但中国没坐以待毙。华为跑去发展中国家铺网络,非洲、东南亚好多国家都用上了华为的5G。2021年,华为在全球签了3000多个5G商用合同,其中一半以上在欧美以外。这不就是在“农村”站稳脚跟,绕开美国的封锁吗?
人工智能也一样,中国有BAT(百度、阿里、腾讯),还有字节跳动这些公司,2022年全球AI专利申请里,中国占了40%以上。数据是AI的命根子,中国人口多、互联网用户多,14亿人每天上网产生的海量数据,美国想追都追不上。中国还把AI技术输出到“一带一路”国家,比如智能交通、智慧城市项目,影响力一点点扩大。
当然,美国科技底子厚,芯片这块还卡着中国脖子。但中国也没闲着,2022年国产芯片自给率从10%涨到20%,目标是2025年到70%。这劲头,跟当年农村根据地一点点壮大似的,慢慢熬出头。
光有钱有技术还不够,文化也得跟上。中国这些年搞了不少文化输出,像孔子学院,全球有500多所,教中文、讲中国故事。2022年,全球学中文的人超过1亿,比10年前翻了好几倍。
还有电影、音乐、短视频,抖音海外版TikTok火遍全球,2022年月活用户超10亿,美国人都刷得不亦乐乎。这不是硬推,而是让老外觉得中国文化有意思,慢慢接受咱们。这种软实力,就像当年发动农民一样,先赢得人心,再扩大地盘。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国的文化节、展览越来越多。比如中东的迪拜,2021年中国文化周吸引了50万人次,阿拉伯人开始对中国功夫、书法感兴趣。这不就是在全球“农村”播种子吗?将来这些地方跟中国感情深了,美国想拉拢都难。
三、挑战和风险,中国咋应对?
当然,中国这路走得也不是一帆风顺。美国不是吃素的,贸易战打了几年,关税、制裁没停过。2022年,美国对中国商品加了25%的关税,中国出口企业压力不小。技术封锁更狠,芯片、软件,美国拉着盟友一起卡中国。
还有国际舆论,西方媒体老说中国“一带一路”是“债务陷阱”,好多国家也担心借中国钱还不上。比如斯里兰卡,2017年港口项目还不起债,租给中国99年,这事儿被炒得沸沸扬扬。中国得小心,别让人觉得是“新殖民主义”。
咋办呢?中国挺会变通。贸易战里,中国靠内循环顶住压力,2022年国内消费占GDP的55%,比以前高了不少。技术上,加大研发投入,2021年全国研发经费2.8万亿人民币,全球第二。外交上,中国搞多边合作,2022年上合组织扩员,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生效,拉拢亚太国家一起玩,美国想孤立中国没那么容易。
四、未来咋走,中国有啥大招?
往后看,中国肯定不会停下脚步。“一带一路”还得深挖,2023年计划再投1000亿美元,重点是绿色能源、数字经济这些新领域。科技上,6G、量子计算已经在布局,争取弯道超车。文化上,中国故事还得讲好,让更多人了解真实的咱们。
全球治理这块,中国也想多说话。2022年,中国在联合国提案多了起来,像气候变化、减贫这些议题,中国声音越来越响。未来要是能推动国际秩序更公平,美国一家独大的日子可能真就到头了。
回过头看,毛主席90多年前的“农村包围城市”,核心是从弱处入手,积小胜为大胜。今天中国在全球的战略,像极了这思路:在发展中国家扎根,经济上站稳,科技上突围,文化上渗透,一步步削弱美国的绝对优势。
这不是说中国已经“战胜”美国了,差距还在,挑战也不少。但这招奇谋,确实让中国在竞争中多了底气。从历史到今天,这战略的生命力真挺牛的。咱们普通人看这事儿,也觉得挺接地气:不管对手多强,找准自己的路,慢慢干,总能干出名堂。你说是不是?
更新时间:2025-04-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