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天气转凉,记住这10点养生方法,守护好您的健康
秋季气候多变,从湿热、干燥进入寒凉,加之夏季体力精力消耗较大,以致入秋后体质下降,容易出现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心血管等系统疾病。所以秋天就要把好健康关,别欠下“健康债”。
PART.1三处不能冻:腰、腹、背
腰部
腰部不能冻,腰部着凉容易致寒邪侵犯腰腹部,腰腹部会疼痛。
腹部
腹部不能冻,腹部属阴,脾为至阴,最不能受凉,受凉则会引起腹痛腹泻,日久脾胃受损。
背部
后背部不能冻,后背受凉最容易导致寒邪入侵肺部,引起感冒、发热。
PART.2 三法解秋疾:梨、萝卜、葱姜
止秋咳——白罗卜汁
将新鲜的白萝卜削皮后加少量水榨成汁,一周喝1~2次即可防治秋咳。
止秋燥——清肺梨
将新鲜的白萝卜削皮后加少量水榨成汁,一周喝1~2次即可防治秋咳。
防感冒——葱姜粥
先将粳米熬成粥,快出锅时放入姜片和葱白碎,再煮5~10分钟即可。此粥能预防风寒感冒。
寒露时节后,是气候从凉爽到寒冷的过渡。寒露以后,空气湿度直降,人们感觉愈加干燥了。中医学有“秋燥”之说,秋燥可致皮肤干燥皲裂、毛发脱落、唇干舌燥等。
晚秋气候干燥,要注意养阴润肺,而在情志、起居方面,这一时期的养生和前面的节气也应有所区分,起居不慎则容易感受寒邪。
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中医有“常笑宣肺”的说法,笑对人体来说是一种非常好的“运动”。笑能调整与改善人体的呼吸,利于体内浊气的排出。晒太阳也可改善低沉情绪,对缓解抑郁有一定作用,晴天时可到户外散步,沐浴阳光。
编 辑:高伟翔
责任编辑:朱 静
监 制:李国辉
更新时间:2025-10-1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