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在2023年高考,我们河南这边一个文科女生和父母爆发了一场“内战”。
孩子高考530多分(超二本线、不到一本线),一心向往省外的北京、上海,想学汉语言文学或法学;父母却坚决要求她留在省内读师范,理由是“女孩离家近更稳妥”。
争吵、冷战、甚至孩子一度离家出走……最终,她妥协了,被录取到省内一所院校的某一冷门专业。入学后,她对专业毫无兴趣,和家人的关系也蒙上了阴影。
这样的矛盾,很多家庭都有在上演,除了高考志愿填报以外,日常学习生活中,这种情况更频繁。
因为现在的就业环境和新高考规则,家长往往比孩子更焦虑:刷视频听直播到凌晨、给孩子报补习班、1对1、买网课、买押题、找专业报考老师......
但有些时候,家长的焦虑,往往成了孩子决策及成长路上最大的干扰。
家长的焦虑,正在如何伤害孩子?
1. 焦虑传染:你的紧张,孩子都懂
心理学研究发现,家长若反复刷录取数据、提某某大学要多少分、某某专业多难就业、“万一滑档”等,这种情绪会直接传递给孩子。
一名考生描述:“我妈每天念叨专业就业难,我连翻招生简章的手都在抖”。焦虑家庭中,孩子容易出现睡眠不安、注意力涣散等问题。
2. 越俎代庖:剥夺了孩子的成长机会
有的家长直接代填志愿,或盗用孩子密码修改志愿。看似“为孩子好”,实则让孩子失去自主权。一名大学生回忆:“我按父母意愿学了会计,但大学四年毫无动力,最后转专业浪费两年时间。”
附表:孩子心仪专业 vs 家长偏好专业——需求错位在哪里?
家长如何成为“定海神针”?情绪稳定3步法
第一步:角色转换——从“指挥官”到“脚手架”
家长要做支持者,而非决策者。比如孩子想学生物,家长可提示“需要扎实的化学基础”,但具体方向交给孩子决定。
附表:孩子独立选择 vs 家长全程包办——结果差异惊人
第二步:行动减压——可操作的“焦虑转化术”
• 信息过滤:每天固定1小时查看官方渠道(如省教育考试院官网),避免被自媒体焦虑信息淹没。
• 情绪隔离:焦虑时先自我调节(如深呼吸、散步),避免带着情绪与孩子沟通。
第三步:沟通升级——用“倾听”代替“说教”
当孩子说“想学哲学”,别急着否定。试试这样回应:
→ 先共情:“看来你对人文领域很有热情,能多说说什么吸引你吗?”
→ 再提供信息:“哲学专业毕业后可以从事教育、出版、智库分析,我们一起来查查这些方向的需求?”
附表:家长情绪稳定 vs 情绪失控——家庭氛围的天壤之别
你的平和,是孩子最好的“志愿保险”
高考志愿填报本质是一场信息战+心理战。家长稳不住,全家容易陷入内耗;家长若从容,孩子才能冷静评估选择。
如果您在“孩子意向 vs 家庭意见”中感到纠结,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我将跟大家一起深度交流!
#高考志愿填报##河南商丘高考志愿填报李明泽老师##大学专业如何选##高考##高考家长的焦虑#
更新时间:2025-10-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