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汉堡放进月饼模具,按压之后,一个和传统月饼外形几乎一模一样的“汉堡月饼”,就“出炉”了。中秋国庆双节期间,不少网友开始利用手边的“材料”玩起了“月饼创新”,从老式的豆沙面包到蛋黄派,再到早餐店里面的白面大馒头,都可以被制作成为“月饼的模样”。
“爆改月饼”没有精致的工艺,没有昂贵的食材,却凭借“一分钟上手”的简单操作和“万物皆可月饼”的脑洞,赢得了不少网友的“欢心”。社交平台上,不少网友将自己“爆改的月饼”分享了出来,在与网友的互动中感受节日的氛围。
网友将月饼“爆改”的做法,看似是一次轻松随意的“玩笑之举”,但在这份热闹背后,却也隐含着一种对节日仪式感的追求。只不过,相比于传统月饼制作工艺的复杂性,年轻人随手可做的“汉堡月饼”“蛋黄派月饼”更容易上手一些,但其中所传递的对传统节日仪式感的追求,并无变化。
无需精致的口感,只要简单的快乐和节日氛围感。某种程度上,这种“不按常理出牌”的轻便化操作,透露出的是年轻人追求简约和实用的生活态度:与包装越来越繁杂、口味越来越清奇的月饼礼盒相比,顺手拿出冰箱里的面包或者馒头,用小模具按压一个月饼,显然要轻松很多,是属于自己的“节日限定款”。而且,自己动手制作过程中所产生的微小而真切的快乐,也是流水线上所生产的月饼礼盒难以提供的。
当然,这其实也可视作年轻人针对像中秋节这类传统节日的一种再创造:在一条条广泛传播的帖文和短视频中,传统节日氛围以一种看似“不着调”却更加细腻的方式,嵌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让更多人能够在忙碌的生活中,轻松抓住节日的趣味与温暖。
而这份趣味与温暖背后,承载的正是当下的人们对传统节日的一些新的期许。尤其是在快节奏生活的当下,这样的做法既不失人们内心所追求的仪式感,也让传统节日更具亲和力。而当年轻人用自己的方式体验传统节日之时,其实也是传统文化焕发新生命力的外在呈现。
这背后的核心逻辑是,传统文化的演变与传承向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变迁,它需要与当下的生活方式相结合。换言之,传统文化演变的过程其实也反映了一个社会生活方式和价值理念的变迁。
就此去看,无论是“五仁月饼”还是“汉堡月饼”,显然都展现出了某种生活方式与传统节日的连接。这种连接与“团圆、欢庆”的节日内涵紧密相连,区别在于形式不同、制作方法不同,仅此而已。
当年轻人追求简单、实用的生活态度与传统节日的情感需求相匹配,那便形成了一种新的节日景观。这是一种新的节日表达,通过这种表达,传统节日以更轻盈、更鲜活的姿态融入现代生活。也因此,我们不妨将其看作是传统节日演变中的一朵小浪花,让其随波跃动即可。
更新时间:2025-10-0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