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今年以来,央行在不同场合屡次提及要择机降准降息,又强调适时降准降息。
那究竟什么是降准降息?大家为何如此期待?又为何需要择机、适时操作呢?咱们深入剖析一下。
降准降息都是央行推进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重要工具。
先说降准,当你往银行存入100元,银行不能将这100元全部用于放贷投资,必须按一定比例向央行缴存现金,这笔现金就是存款准备金,这个比例即存款准备金率。
该制度一方面能在银行出现问题时,为央行提供营救资金;另一方面也能对商业银行形成约束,避免其过度放贷。
假设存款准备金率是15%,银行就得向央行上交15元,自己仅能留存85元。一旦央行将比例下调至10%,银行就能留存90元,可用于放贷或投资的资金增加,流向市场的货币量也随之增多,这便是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也就是降准。
以当前庞大的存款准备金规模来看,央行哪怕只是小幅降准,市场都可能释放出上万亿的流动性。
降息就更好理解了,即央行下调基准利率。如此一来,购房、企业经营等各环节的贷款利率都会降低,甚至可能拉低存款、国债等低风险投资的收益率。当资金存放在银行收益微薄时,人们就更愿意将钱拿出来投资、消费、购房,从而拉动经济增长。
既然降准降息好处多多,为何还要择机、适时呢?我认为央行主要考量了两个因素。
第一个因素,也是最大的影响因素来自国际市场,2025年的情况与10年前的2015年截然不同。2015年8月11日,我国启动汇改,放宽汇率交易上下限,引发汇率贬值压力,部分资金外流。
而2025年,美国对全球施加极限关税压力,但出乎意料的是,美国金融市场先陷入混乱。美国国债价格下跌,美元对主要货币的平均汇率也走低,资金从美国市场流出。然而,这些资金随时可能回流,美元汇率指数也可能回升,波动幅度前所未有。
以往一旦国际形势有变动,美元和美国国债通常都是强势的。在这种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央行行事十分谨慎。尽管当前我国具备降准降息的空间,短期内降准降息也不至于引发资金外流,但未来形势难以预估,谨慎决策无疑是正确的。
另一个因素是国内情况。今年一季度我国经济表现尚可,消费领域以旧换新政策成效显著,地方政府化债措施也取得一定成果,不过我个人觉得这主要得益于财政政策的发力,且财政政策的力度还有提升空间。
之所以先让财政政策发挥主导作用,是因为货币政策存在下限,不能无限制下调,负利率更是极少采用。货币政策更适合在财政政策之后配合发力。
其实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有着显著差异。货币政策无论是降息降准还是加息加准,都会瞬间成为头条新闻,因为这是标准化操作,大众都容易理解。而财政政策是非标准化的,没有固定模式,传播力度也难以统一。
在当前阶段,我国在财政政策上持续发力,货币政策则相对谨慎,这是担心外部对政策产生过度、不合理甚至有意的误读。所以我观察到,这一轮央行的决策是理性且必要的,先将货币政策作为储备,让财政政策以及以旧换新等政策先行。
那何时会出现央行降息降准的信号呢?我们来梳理一下。第一,如果人民币兑美元在境外市场大幅升值,意味着人民币贬值压力消失,甚至转为升值压力;第二,若股市持续低迷;第三,整体经济回暖程度不足。
只要这三个条件满足其中两个,或者三个条件同时具备,降准降息的条件基本就成熟了。
本文来源@李稻葵
#财经##经济##热点##时事热点头条说##社会#
更新时间:2025-05-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