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我脸又干又痒,还起小红疹!”“大夫,我每年秋天都这样,涂多少面霜都没用!”最近两周,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的候诊区坐满了人,护士台的小本子上记着:“过敏性皮炎占比60%,干燥性湿疹30%,其他10%。”
作为从业15年的皮肤科医生,我(注:本文作者为皮肤科主治医师林晓薇)明显感觉到:今年入秋后的皮肤问题比往年更集中。问诊时发现,很多人的“养肤习惯”看似科学,实则在“坑”自己的脸。今天就把最常见的5个误区列出来,再不改,皮肤只会越来越差。
误区一:频繁敷面膜“补水”= 毁脸
“医生,我每天敷2片面膜,怎么脸还干?”25岁的小周指着脸上的红血丝问我。我翻开她的化妆包——某网红面膜成分表第一位是“水”,第二位是“甘油”,防腐剂和香精占了半壁江山。
“面膜的主要作用是‘封闭补水’,也就是暂时让角质层喝饱水。但频繁敷(每周超过3次)、敷太久(超过20分钟),会让角质层过度膨胀,屏障功能下降,反而更容易流失水分。”我指着显微镜下的皮肤模型,“你看,健康的角质层像一堵墙,细胞是砖,脂质是水泥;频繁敷面膜会让‘水泥’变稀,墙就不结实了。”
正确做法:每周敷1-2次医用修复面膜(无香精、无酒精),每次10-15分钟;日常用保湿精华+乳液/面霜即可。
误区二:“以油养肤”= 越涂越油
“医生,我看网上说‘干皮要涂角鲨烷,油皮要涂霍霍巴油’,我买了霍霍巴油,怎么脸更油了?”30岁的白领吴女士撩起袖子,手腕上还沾着没擦干净的油。
“油的种类很重要,更重要的是‘用量’。”我解释道,“霍霍巴油的分子结构和人体皮脂接近,理论上适合油皮,但如果直接往脸上倒半瓶,反而会堵塞毛孔——皮肤为了‘排出负担’,会分泌更多油脂,形成‘外油内干’。”
正确做法:油皮选“轻润型”保湿乳(含神经酰胺、透明质酸),干皮用“封闭性”面霜(含凡士林、角鲨烷);涂油类产品时,先在手心搓热,按压上脸,每次不超过黄豆大小。
误区三:“过度清洁”= 洗掉保护罩
“医生,我每天早晚用皂基洗面奶,中午还用卸妆油——是不是够干净?”22岁的大学生小林摸着脸上的小疙瘩,“可越洗越痒,怎么回事?”
我看了看他的洗脸池——残留的白色泡沫还没冲干净。“皂基洗面奶的pH值在9-10,而健康皮肤的pH值是4.5-6.5。长期用皂基洗脸,会破坏皮肤的酸碱平衡,导致‘菌群失调’——有害菌繁殖,就会引发炎症。”
正确做法:日常用氨基酸洗面奶(pH值接近皮肤),早晚各洗一次;出大汗或涂了防晒霜后,用温和的卸妆乳(无需强力卸妆油)局部清洁。
误区四:“盲目刷酸”= 加速敏感
“医生,我刷了2周的水杨酸,痘痘少了,可脸开始刺痛、脱皮……”28岁的李女士掀开口罩,脸颊泛着不正常的红。
“刷酸确实能疏通毛孔、加速角质代谢,但它是‘猛药’。”我指着她的皮肤检测报告,“你的角质层厚度只有0.02mm(正常是0.05-0.1mm),已经很薄了,再刷酸只会让屏障彻底受损。”
正确做法:敏感肌、薄角质层人群慎刷酸;健康肌肤每月最多刷1次,浓度不超过2%(水杨酸)或5%(果酸),且必须严格防晒。
误区五:“只涂防晒”= 忽略硬防晒
“医生,我每天都涂SPF50+的防晒霜,怎么还是晒黑了?”35岁的王女士捏着自己的胳膊,“明明没晒多久啊……”
我看了看她的防晒霜成分——酒精含量高达30%。“酒精会加速防晒霜挥发,夏天出汗多的时候,防晒效果会打折扣。而且,你穿的是短袖、戴的是棒球帽——这些‘硬防晒’比防晒霜更重要。”
正确做法:户外工作或游玩时,优先穿长袖衬衫、戴宽檐帽(帽檐≥7cm)、戴防紫外线墨镜;防晒霜作为补充,每2小时补涂一次,游泳或出汗后立即补涂。
最后说句掏心窝的话:皮肤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它的状态反映了你的生活习惯。与其迷信“网红护肤品”,不如从“少折腾”开始——停掉过度清洁的面膜,减少刷酸频率,做好硬防晒。记住:养肤不是“做加法”,而是“做减法”。
更新时间:2025-09-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