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如果有一天我突然昏迷或者神志不清的时候,一定不要过度治疗,不能体面地活着,不如从容地老去。”这句话,是无数长者沉默的期盼,也是每个家庭必须直面的生命课题。它关乎的,不仅是生命的终点,更是我们对生命质量的终极选择。
正文

昨天中午,我照例去医院探望隔壁的刘阿姨。她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头顶挂着氧气袋,手上布满了打点滴留下的针眼,泛着青紫。沉重的呼吸声在寂静的病房里回响,空气中弥漫着一种令人窒息的死亡气息。刘阿姨睁着眼睛,紧紧地看着我,脸上没有表情,只是不停地眨着眼睛,仿佛在告诉我,她很高兴我能来看她。
我蹲下身子,轻轻抚摸着她的小手,轻声安慰着,希望她能早日康复。然而,医生的话却像一盆冷水,浇灭了我心中最后一丝希望。刘阿姨得的是脑栓,已经没有抢救的价值。但她的儿女们却坚持要求医生尽可能抢救,花多少钱都愿意。
我不禁陷入沉思,刘阿姨的病情已经如此严重,为何她的儿女们还要坚持抢救?是为了老人名下的两套房子,还是卡里的几万块钱?后来我才明白,老人一直靠着药水苦撑了半个月,亲戚朋友一波接一波地来探望,却没有一个人敢说出放弃治疗的话。为什么迟迟做不了决定?非要让老人活受罪,就是因为老人在清醒的时候少说了一句话。
真实案例:张大爷的“过度治疗”之痛
张大爷是我老家的一位邻居,今年78岁,患有晚期肺癌。去年年底,病情急剧恶化,医生明确表示已经没有治愈的可能,建议采取姑息治疗,减轻老人的痛苦。然而,张大爷的三个子女却坚持要求医生进行积极抢救,包括化疗、放疗,甚至尝试一些未经证实的“偏方”。
张大爷在生命的最后三个月里,经历了无数次的化疗和放疗,身体极度虚弱,头发掉光,食欲全无,每天都在痛苦中挣扎。子女们认为,只要有一线希望,就不能放弃。然而,张大爷在一次化疗后的并发症中不幸离世,临终前,他拉着子女的手,虚弱地说:“我只想安安静静地走,为什么不让?”
这个案例让我深刻认识到,过度治疗不仅无法挽救生命,反而会让老人在痛苦中度过最后的时光。子女们的“孝心”,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了对老人的“折磨”。如果张大爷在清醒时,能够和子女们坦诚地谈谈自己的想法,明确表达自己希望有尊严地离开,或许结局会完全不同。
数据揭示的残酷真相
过度治疗并非个例,而是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权威数据显示,中国三甲医院肿瘤患者中,超过38%存在过度治疗现象。这种盲目追求“延长生命”的行为,不仅加重了患者的身体痛苦,还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例如,某些早期乳腺癌患者本可通过保乳手术+内分泌/靶向治疗达到近90%的5年生存率,但部分患者因过度要求“一切切除+化疗”,反而出现白细胞低下、肝肾损伤等副作用,生活质量大幅下降。

更令人痛心的是,过度治疗对生存期的改善微乎其微。《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一项涵盖3.2万名肿瘤患者的大数据研究显示,中晚期癌症患者中,过量化疗组平均生存期仅提高0.6个月,但严重并发症比例上升26.5%,生活质量评分下滑41%。与此同时,生命末期的过度医疗干预,如重症监护、反复化疗,不仅未能提升治疗效果,反而降低了患者的尊严感。例如,14.4%的癌症患者在生命最后30天内仍被送入ICU,11.6%在最后14天内接受化疗,这些治疗往往伴随着巨大的身心痛苦。
尊严离世:从法律到实践的保障
值得欣慰的是,社会正在逐步重视“尊严死”的权利。2022年,深圳在全国率先实现“生前预嘱”立法,明确规定若患者遗嘱要求“不做无谓抢救”,医院须尊重其意愿。这一法律突破,为患者自主选择医疗方式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事实上,提前进行临终医疗意愿的沟通,能显著减少无效治疗。研究显示,若在临终30天前与患者或家属讨论临终事宜,患者接受化疗、ICU治疗的比例可降低50%以上,且更早进入安宁疗护阶段。
此外,越来越多的群体开始未雨绸缪。中华遗嘱库2024年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未婚、不婚人群遗嘱登记量达2618份,其中69.29%为女性,44.65%将“照顾父母”列为遗嘱首要目的,近8%选择将财产捐赠公益机构。这些数据背后,是年轻一代对生命责任与社会价值的深度思考。
“如果有一天我突然昏迷或者神志不清的时候,一定不要过度治疗,不能体面地活着,不如从容地老去。”这句话,是刘阿姨无声的期盼,也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在清醒时,和子女深谈一次的话题。它关乎的,不仅仅是生命的终点,更是我们对生命质量的尊重与选择。
在现代社会,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我们往往能够延长生命,但这种延长是否真的有意义?过度治疗不仅会给老人带来身体上的痛苦,还会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更重要的是,它剥夺了老人有尊严地离开这个世界的机会。
我们应该明白,活着的时候要好好享受生活,把身体搞好,想去哪里就去哪里,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不要给忙碌的儿女们增添烦恼。老去的时候,就要有尊严地离开,不留下任何遗憾,这才是对生命最好的诠释。

结语
生命是一场旅程,有开始就有结束。我们无法决定生命的长度,但我们可以选择生命的质量。在清醒的时候,和子女坦诚地谈谈自己的想法,让他们了解你的意愿,这不仅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家人的一种关爱。不要让“少说的一句话”,成为家人永远的遗憾。让我们都能有尊严地来,有尊严地去,让生命的终点,成为一场温暖的告别。
更新时间:2025-11-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