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不饶人啊,曾经的“刘罗锅”现在已经79岁高龄了。
曾经在荧幕上多少经典作品,《宰相刘罗锅》、《九品芝麻官》……
李保田已经不再是那个在银幕上的影帝,现在在山东定居养老。
李保田一直是那个对艺术较真的“戏痴”。
在镜头之外,他也是演员李彧的父亲,别说,儿子简直就是父亲的翻版。
不管是外貌还是性格都出奇的一致。
这样一对荧屏父子私底下居然“有仇”。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李保田可不是普通演员。
他是那种“戏不疯魔不成活”的人。
拍《菊豆》的时候,他为了角色学纺纱,练到手起血泡都不停。
演《神医喜来乐》时,他主动要求做一套中医功课,就为了把“喜来乐”这三个字演得有底气。
他是那种不接烂戏、不走流量、拍戏前看剧本像做研究报告的人。
所以你很难想象,一个如此痴迷于演戏的人,会在自己还能演、还能撑戏骨门面的年纪,主动收手。
但李保田确实这么做了。
他不吵不闹,连告别词都没有,只是默默搬去了山东,一个靠近生活、远离娱乐圈的城市。
这世道早就变了。
曾经靠演技吃饭的年代过去了,取而代之的是演啥都一样、剪辑比表演重要、话题热度决定资源的现实。
他留下来的话,等于亲手撕掉自己几十年塑造的价值观。
不如离开,比起看这行烂掉,他宁可做个不吭声的局外人。
《钦差大臣》拍到一半,剧组气氛就快炸锅了。
因为剧组要在剧集之中增加广告。
李保田暴怒,不是为了自己,是为了角色。
一气之下,李保田把剧组告上了法庭。
李保田演了一辈子戏,剧本要好,角色要真,戏不能烂。
他信这个信了几十年,演了无数经典,就因为这一次不肯妥协,差点把自己演艺生涯“劈成了句号”。
提起李保田,很多人自然就会想到他的儿子李彧。
长相相似,声音神似,连神情都像是复刻过来的。
有人调侃说:“像是换了个年代复制了个李保田。”可光像,是不够的。
1994年,李彧报考中央戏剧学院,最终三试未过。
即便父亲是中戏教授,他也没有得到半点特殊照顾。
甚至李保田对此态度冷峻,认为不是这块料就别凑热闹。
后来李彧考上了,却在入行后处处碰壁。
一方面是他个人风格较为另类,另一方面他始终背着“李保田之子”的标签,而这既是关注,也是枷锁。
他曾被剧组要求“劝父参演”以换取自己一个主角名额。
这样的交易让他陷入两难,而李保田的态度也很明确不满意剧本,免谈。
这种原则性为李彧带来不少压力。
在某部戏的拍摄现场,李保田当着全组人批评儿子表现不佳。
对李彧来说,这不是“演技打磨”,更是被“羞辱”了一通。
两人的矛盾甚至上升到生活,李保田因为工作的原因缺席李彧的婚礼。
他没有请假、没有解释,只是照常在剧组拍戏。
原因无外乎“工作至上”,但在儿子看来,这是一种情感上的背叛。
从小在父亲的高压和冷酷中长大,李彧本想通过婚礼让关系有所缓解,结果却彻底破裂。
父子之间一度长年不联络,直到李彧的妻子陈燕琳出面调和。
她不仅是李保田的粉丝,也是一个极具情商的中间人,最终促成两人关系破冰。
直到李彧女儿出生,成为家庭关系修复的关键转折。
李保田在外是“铁血戏霸”,在孙女面前终于软化,开始参与家庭生活。
说来也巧,李保田的儿子李彧也演戏,五官神情一看就知道是“他儿子”。
可越像,李彧越不愿提这段关系。
观众看他的剧,总会拿来和老李比。
彧起初很抗拒,他觉得自己努力都被掩盖了。
可演着演着,他慢慢发现,自己也像父亲一样挑剧本、磨角色、在片场纠细节。
不是想学,而是下意识就那么做了。
那是血脉里带出来的“倔强”。不是要出名,是不想对不起这个行业。
现在的李保田,除了偶尔在书画展上能看到他的新作,基本就不再露面了。
有人觉得他退出得可惜,毕竟那双眼睛曾经演尽悲欢。
可他自己并不觉得有什么遗憾。他不爱争,甚至不太懂得争,他总是习惯把话留在角色里。
离开了北京,李保田回到山东,隐居在老宅附近。
不少人以为他会落寞,但他活得比很多人想象中更“自在”。
他不是不爱表演了,而是不想“将就”去演一些自己不认同的角色。
对他来说,演戏这件事,不只是吃饭的营生,更是心里头的一道信仰。
既然再也碰不到让他心动的剧本,那干脆不拍了。
这世道越来越快,很多人走着走着就忘了最初出发的方向。
而李保田这一生,拐过了很多弯,却始终没离开他心里的那条“正路”。
有人说他太犟,也有人说他活得太清高。
但或许,正是这种不合时宜的“执拗”,才让他成为了观众记忆中,那个不动声色却无法替代的老戏骨。
文/编辑 人美心善黑魔仙
大众网2006-07-02告《钦差大臣》制片方 李保田索赔被指恶意敲诈
更新时间:2025-04-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