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人不够分了?日本刚要5万,俄罗斯又急订300万,莫迪预言成真

还真别说,最近“印度人”成了全球最抢手的资源。

日本刚刚开口要5万,俄罗斯紧接着就下了个300万的大单,搞得印度都快人手不够用了。

这场跨越国界的“用工大战”,背后可不是简单的雇佣关系,而是一场关于人口、经济、战略布局的大博弈。

莫迪当年信誓旦旦地说要打造“全球印度人”,现在看,不是喊口号,是在下大棋。

全球抢人战

日本上半年新生儿仅33.928万人,创1969年有记录以来同期最低,死亡人数却高达83.6818万,半年就净减近50万人。

更要命的是,日本老龄化率已逼近30%,年轻人宁愿在家当“宅男”也不愿进工厂,直接导致劳动力市场像被抽干了水的池塘,彻底“干瘪”了。

不仅如此,制造业首当其冲受冲击,汽车厂生产线砍半、电子公司研发拖期成了常态,日本厚生劳动省在内部报告中直言“制造业用工缺口已影响产业稳定”。

为了救急,日本政府只能放下“排外身段”,8月和印度签下了《人才资源交流行动计划》,计划五年内引进50万印度人,其中有五万人来自IT、半导体界的精英人士。

政府甚至还组团到印度理工学院“掐尖”,就是为了每年挖走将近3000名的博士和博士后。

没想到,这份“救命”协议刚公布,日本民众却不买账,在东京、大阪的街头都出现了“拒绝外来竞争者”的抗议标语。

最终日本政府只能妥协,给印度劳工加了一堆限制:5年短合同、不准带家属、到期必须离境。

这波操作下来,文化封闭和用工刚需的矛盾被戳得明明白白,连日本厚生劳动省官员都私下坦言“先救火,融合的事以后再说”。

如果说日本的引进是老龄化长期挤压下的无奈之举,那俄罗斯的抢人操作,完全是战火逼出来的“救火行动”。

受俄乌冲突影响,俄罗斯年轻劳动力要么入伍参军,要么为了避战外流。

更麻烦的是,原本依赖的中亚劳工也因安全顾虑大批撤离,直接造成300万劳动力缺口,占总劳动人口的4%。

这缺口可不是小数目,航空航天、军工制造这些战略行业首当其冲。

机器没人维护慢慢生锈,订单堆成小山却没人开工,俄罗斯工业和贸易部的季度报告里满是“用工荒危及产业安全”的警告。

为了补上缺口,俄罗斯简直是“火力全开”搞便利政策:

签证一周就能办好,落地就能办居住证,企业还能直接去印度招人,而且薪资给得相当诱人。

印度本土工人月薪大概3万卢比,俄罗斯直接开到10万卢比,整整三倍的收入差,谁能不动心?

不仅如此,印度这边也立马跟上,特伦甘纳邦首席秘书在2025年10月的“鞑靼斯坦-印度互利效率”论坛上直言。

该邦正加急开设俄语+电焊、俄语+机械维修的定制课程,甚至加了“工业4.0技能”模块,就是为了让工人能快速适配俄罗斯岗位。

双方一唱一和推进“百万劳工入俄”计划,说白了就是“俄方救急、印方谋利”的合作模式,在战火和制裁的背景下,成了彼此最现实的选择。

眼看日俄下手,德国急了。

2025年9月,德国官宣“年引9万印度技术人才”计划,目标10年内凑够100万。

要知道,德国制造业缺人已持续多年,汽车、机械领域的技能工人缺口超80万,而印度硅谷工程师占比1/3、美国H-1B签证71%流向印度的“技术口碑”,让德国动了心。

为啥全球都盯着印度?

答案藏在莫迪2014年提出的“全球印度人”战略里。

2014年莫迪刚上台,就喊出“人才输出强国”的目标,当时不少人觉得这就是句空话——毕竟那会儿印度连本土就业都解决不了。

可谁能想到,印度真把这事当成了“国家工程”来抓。

莫迪十年前布的“人口局”

据印度侨民事务部(MOIA)2024年发布的《海外印度人状况报告》,为了对接不同国家的需求,印度已经在全国建了37个省级定制化培训中心,光特伦甘纳邦就占了6个。

这些培训中心可不是随便教点东西就行,完全是“按需定制”的路子。

不仅如此,印度还搞了个特别聪明的“个体带动亲友”移民矩阵。

简单说就是,只要有一个印度人通过正规渠道赴海外就业,政府就鼓励他介绍家乡的亲友来参加培训、申请岗位,形成“一人外派、带动一村”的链式迁移。

这种模式让外派效率大大提升,据MOIA的数据,2024年印度海外劳工数量已经突破1100万,比2014年翻了近一倍,预计到2026年还能突破1500万。

这波操作带来的好处立竿见影。

不仅缓解了国内就业压力,还赚回了大量外汇。

世界银行数据显示,2022年印度海外汇款达1080亿美元,到2025年更是飙到1354.6亿美元,连续多年稳居全球侨汇收入国榜首,成了印度外汇储备的“压舱石”。

光有政府操盘还不够,印度能在全球劳动力市场站稳脚跟,更离不开三样先天的“硬家底”,这可是其他国家想学都学不来的。

第一是实打实的人口红利。

联合国2023年发布的《世界人口展望》报告明确提到,印度人口平均年龄仅28岁,而日本平均年龄已达48岁,俄罗斯也有41岁。

更关键的是,印度劳动力供给还在持续增加,每年新增的1000万劳动力里,80%都在18-35岁之间。

这种“源源不断”的人力储备,正好撞上了发达国家老龄化带来的用工缺口,简直是“精准匹配”。

第二是技术与语言的双重buff。

提到印度技术人才,硅谷是绕不开的例子。

美国硅谷商会2024年统计显示,当地1/3的工程师都是印度裔,像谷歌、微软等科技巨头的高管里,印度裔更是一抓一大把。

而且印度人的英语优势太明显了,作为曾经的英国殖民地,英语是印度官方语言之一,大部分受过教育的劳动力都能流利交流。

这让他们去欧美、东南亚等英语国家工作时几乎没有语言障碍。

更能说明问题的是美国H-1B签证数据,美国2023年报告显示,当年发放的H-1B签证中72%都流向了印度,比第二名中国高出50多个百分点。

更亮眼的是第三点:遍布全球的印度裔社区网络。

从加拿大到阿联酋,印度裔已经形成了成熟的“生态闭环”:在加拿大,印度裔人口超180万,占总人口的4.9%,不少城市都有专门的印度裔商业协会。

在阿联酋,印度裔占外籍人口的27%,掌控着当地不少零售和服务业。

而且这些社区里还有不少政商界精英,比如英国首相苏纳克、美国副总统哈里斯,虽说他们未必直接参与移民帮扶,但这种“印裔能成功”的示范效应,再加上社区内部的租房、找工作、办手续等“互助链条”,让新移民能快速站稳脚跟。

有印度侨民事务部官员算过,有社区网络支持的新移民,在海外稳定就业的概率比没有支持的高出60%。

说白了,印度的输出底气,是“政府精准操盘”和“先天优势加持”共同作用的结果。

要是没有莫迪政府十几年的培训体系和移民矩阵搭建,光有人口也难成气候;可要是没有年轻人口、技术语言和社区网络这些基础,再怎么操盘也只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这两者一结合,才让印度在全球“抢人战”里成了手握主动权的“供给方”。

结语

3540万印度人闯世界,有人靠技术拿高薪,有人葬身偷渡路;有人说这是印度的“人口软侵略”,有人喊这是全球缺人的“解药”。

你觉得印度能把“人口红利”变成“发展红利”吗?各国又该如何平衡“用工刚需”和“文化冲突”?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免责声明:本文发布的图片、文字等素材来源于网络,我们尊重所有原创作者的权益,如有侵权、信息有误或其他异议,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即修改或删除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2

标签:财经   俄罗斯   印度人   日本   成真   印度   人口   全球   缺口   美国   劳动力   德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