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4300只个股集体翻绿,沪指却倔强地拉出第七根阳线时,无数股民正见证A股最魔幻的四月天。
周三(4月16日)的盘面如同一部跌宕起伏的悬疑剧:上证指数在早盘跳水1%后,尾盘被神秘力量硬生生拽回3276点,成交额突破1.14万亿;银行股集体创下历史新高,农业银行市值逼近2万亿,而另一边,算力、消费电子等热门赛道却血流成河,超4300只个股沉入水底。
这场冰火两重天的博弈中,大消费板块异军突起,乳业股单日掀起涨停潮,旅游酒店板块提前上演“五一黄金周”行情。
这轮反弹究竟是资金护盘的权宜之计,还是经济复苏的前奏?当万亿ETF资金涌入沪深300,当黄金价格突破3300美元,普通投资者又该如何在结构性行情中抓住确定性机会?
市场的多空较量在尾盘达到高潮。
下午2点45分,四只沪深300ETF突然被神秘买单横扫,单日合计成交超100亿元,硬生生将沪指从水下0.8%拉升至红盘。
这已是本周第二次出现“国家队”标志性动作,而沪深300ETF总规模也在本周突破万亿大关,创下中国资本市场新纪录。
资金的疯狂涌入并非无迹可寻。
一季度经济数据显示,国内GDP同比增长5.4%,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60%。
但市场的分歧在于:究竟是政策托底的力量更强,还是经济复苏的成色更足?
从盘面看,银行股连续七日走强,建设银行单月涨幅超15%,暗示着大资金正在押注“稳增长”政策持续发力;而黄金价格突破历史新高,则暴露出全球资本对美元资产的信任危机。
当科技股集体熄火时,乳业、旅游、免税店等消费板块却上演绝地反击。
老牌消费股涨停的背后,是一季度线下消费热度指数同比飙升14.2%的硬核数据。
五一假期临近的旅游预订量暴增,更让金陵饭店等标的成为资金避风港——同程旅行数据显示,北京、成都等热门城市酒店价格已较淡季翻倍。
消费股的强势绝非偶然。政策端的组合拳正在显效:海南出台35条促消费措施,福建发布大武夷文旅圈规划,而央行“择机降准降息”的预期更让消费板块估值弹性凸显。
更深层的逻辑在于,当外需受关税政策扰动时,14亿人口的庞大内需市场正在成为资本市场的“战略纵深”。
尽管指数七连涨,但残酷的数据揭示着另一面:本周日均超4000只个股下跌,中证1000指数单日振幅达2.44%,创业板指更是一周重挫5%。
这种极致分化背后,是资金从高估值赛道向低估值防御板块的集体迁徙。
机构的操作策略已透露出风向变化。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当前需要警惕两种风险:一是追涨已处于历史高位的银行股,二是盲目抄底尚未企稳的科技板块。
若成交量持续萎缩,市场或将延续“电风扇式”轮动。
这场七连涨的狂欢,既是一场资金与政策的共谋,更是一面映照经济冷暖的明镜。
当沪深300ETF规模突破万亿,当消费复苏从数据走向现实,市场的底层逻辑正在悄然改变。
对于投资者而言,与其纠结于指数的短期波动,不如把握两条主线:一是受益于政策红利的“新质生产力”领域,二是具备业绩确定性的消费龙头。
中国经济“内需驱动”的新格局已然成型,而资本市场,终将忠实反映这场深刻变革。
更新时间:2025-04-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