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让吃零食,和被禁止吃零食的孩子,长大后差距有多大?

你小时候有“零食自由”吗?

听一朋友聊起,说自己差点害惨了女儿。

从小,她在女儿的饮食上控制得很严,怕女儿蛀牙,怕影响身体发育,不让女儿吃零食。

每次有人给女儿饼干、糖果,她都拒绝,说“我孩子不吃这些”。

就算女儿看别人吃零食吃得津津有味,口水直流,她也不让女儿吃。

结果到了二年级时,女儿偷偷在枕头底下、被子里藏零食。

有时候看到地上的方便面碎渣,她也捡起来吃。

来源:视觉中国

有一次,小区门口有促销人员在摆摊。对方用果冻换她妈妈的电话号码,她乖乖照做,吃完果冻才发现东西过期了,拉了几天肚子。

朋友知道后气急败坏地质问女儿,一向乖巧温顺的女儿突然爆发了:

“你这个坏妈妈,从来不让我吃零食!别人能吃,为什么我就不能吃?”

那一刻朋友才意识到,自己真有点过了,明明存着“为孩子好”的念头,到头来却忽略了女儿的感受。

如果时光可以重来,她不会再随随便便禁止孩子吃零食了。

没尝过“甜头”的孩子,大多过得很委屈

儿童心理学指出,孩子爱美食,是天性。

完全不准他们吃冰激凌、蛋糕、巧克力,不仅压抑他们的天性,还在一定程度上伤害到他们的感受。

曾在网上看到一个视频片段。

小女孩家教很严格,家里的大人怕她吃坏肚子,从不让她吃零食。

上完舞蹈课,别的小朋友都可以吃冰激凌,唯独她不行。

她很想吃一口,可接她的奶奶却批评她跳舞跳得没劲,不能吃。

小女孩一听,越想越委屈,站在大马路上默默流眼泪。

奶奶看到后,虽然心疼,但依旧不妥协,还不停强调“看你馋的”“冰激凌那么好吃吗”。

说到最后,小女孩主动放弃,说不吃了。

看上去,这次的“冰激凌风波”是奶奶取胜,但小女孩“想吃”的需求始终没得到满足,她有多伤心难过,不得而知。

大部分父母知道,不准孩子吃饼干、喝饮料,孩子肯定不开心。

本以为哄一哄就好,事情过去就没问题了。

却不知道,孩子压抑的情绪、欲望,根本不会消失,只会越积越多,很可能转而攻击他自己。

节目《谢谢你来了》有个女儿,特别懂事、听话。

妈妈不让她乱吃零食、乱花钱,她照单全收,拼命压抑自己。

长大后,看到别人有新衣服穿,她跑回家跟妈妈说“那个人穿的衣服不好看,我不要”。

当着妈妈的面,天天买馍配咸菜,从来不敢向妈妈提要求,怕给妈妈增加负担。

这样成长起来的她,让人无比心疼。

哪怕她在所有人面前强颜欢笑,说自己“还好”,可节目嘉宾却一针见血指出:

“孩子的懂事,是以牺牲和‘杀死’自己为代价的。”

不要因为孩子听话顺从,就误以为孩子一定能懂父母的良苦用心。

孩子感知到的,更多是父母不让、不给背后的“狠心”。

为什么我不能吃?是因为家里没钱?还是父母根本不爱我?

小小的年纪,心里充满太多还无法明白和消化的疑虑,孩子只会愈发委屈和绝望,甚至做出别人无法理解的事情来。

童年的缺失,长大后难逃“报复性补偿”

有位网友分享了这样一件小事:

朋友带孩子去她家玩,当时茶几上有半杯别人喝剩的饮料。

小孩突然不小心碰倒了杯子,趁大人去厨房拿抹布、没人注意的时候,直接趴在茶几上舔了一大口洒掉的饮料。

网友事后意识到,这孩子平时被妈妈管得严,零食碰都不能碰一下。为了喝到那一口饮料,他的“不小心”多半是故意的。

看到这儿,想必你也会感到不可思议吧。

这其实是“禁果效应”,孩子越被禁止的东西,越渴望得到。不能当着别人的面做,就偷偷地来。

不仅如此,小时候那些不被允许做的事,90%的孩子长大会以更强烈的方式去补偿自己。

正如教育专家尹建莉在《自由的孩子最自觉》中提到,扼杀孩子小小的欲望,会导致孩子对某种事物极度渴望,产生补偿心理。

对于充满好奇心和叛逆心的孩子而言,父母越是禁止某样东西,这样东西对他的诱惑力就越大,零食尤其如此。

不让孩子喝碳酸饮料,路过蛋糕店直接拉走,结果就是孩子私下报复性地喝,每一餐吃完就要加个甜品,不然不满足。

被身边人评为“人际圈内最喜欢吃甜品的人”,吃到吐,还忍不住要买。

哪怕不需要吃那么多,一到超市必看零食,囤起来放到过期再扔掉。

如果以上只是“无伤大雅”的自我满足,接下来要说的这个女孩就没那么幸运了。

湖北19岁女孩文文,从小喜欢喝可乐、雪碧。

可父母怕影响她的身体,就禁止她喝。

等上了大学,没有父母的严格管束,她彻底放飞自我,每天把饮料当水喝,疯狂补偿自己。

很快地,她的牙齿开始变黑腐烂,满口都是龋齿,一到晚上,牙齿痛到根本睡不着觉。

父母为了她的健康禁止她喝的东西,到头来,却成为毁掉她健康的元凶。

听过一种说法:有的成年人喜欢疯狂买东西、暴饮暴食,不是他现在需要什么,而是他的童年,缺什么。

长大了的孩子,不过是用自己能掌控的方式,把自己重养一遍,就算付出更大的代价,也要坚持。

不要小看父母简单粗暴的一句“不行”“不准”,说多了,只会成为孩子的执念,想改,却怎么都改不了。

要有智慧地说yes or no

儿童营养学家说,孩子想吃零食,不仅仅是嘴馋,而是生理和心理的双重需求

因为身体发育的缘故,孩子胃容量小、消耗大,只是简单地吃正餐,无法满足他们的能量需求。

另外,吃零食可以缓解孩子的紧张情绪和压力,让孩子的大脑分泌多巴胺,产生愉悦感。

与其一刀切,什么零食都不给孩子吃,不如把握孩子吃零食的度,引导他们正确地享受、满足。

①优先选择健康零食,适当满足孩子其他需求

想要孩子享受吃零食的乐趣,父母要做好把关工作,挑选适合孩子吃的低脂、低盐、低糖的健康食品。

比如乳酪、奶片、低乳糖奶制品等,营养成分丰富,提供优质蛋白质、钙和维生素B2,含人体所需的脂肪酸,孩子吃了容易消化;

核桃、腰果、花生等坚果,富含脂肪、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

谷类面包和饼干,味道可口,热量高,能快速补充能量。

如果孩子不满足于这些,就是喜好油炸、烧烤、高糖高脂高盐“垃圾零食”,想喝碳酸饮料,也不是非得禁止不可,遵循“二八法则”,保证孩子吃的80%是营养丰富健康的,20%可以稍微放低要求。

但要跟孩子提前说好,多久吃一次,每次吃多少。

允许孩子尝试一下,他才不会一直惦记,不会总觉得不满足。

来源:视觉中国

②控制孩子吃零食的量

允许孩子吃零食,但也不能一下子吃很多,要控制摄入量。

演员黄磊曾在节目分享过,每次他买盒装冰激凌回家,都会做二次分装,把一整盒分到制冰盒的小格里,孩子想吃,只能吃一格。

这么做,也是为了保护孩子的肠胃等身体功能,确保不影响健康和正餐摄入。

③合理规划孩子的“零食时间”

要让孩子意识到,不是任何时间都可以吃零食。

吃饭前后30分钟,以及睡觉前30分钟,是吃零食的警戒线。

看电视,或者进行娱乐活动时,不要一心二用边玩边吃零食。

吃完零食后,要及时刷牙或漱口,降低想要吃零食的欲望,以及预防龋齿。

来源:视觉中国

④对孩子身体有危害的零食,坚决不吃

之前央视“3·15”晚会曝光了网红零食、辣条、部分薯片类膨化食品和奶茶。

这些有的是掺杂有害物质、过量的化学制品、使用过期食材,有的是制作环境不达标,缺少安全保障。

孩子吃的零食,要提前检查是否存在无厂名、无厂址、无生产日期的“三无”情况,杜绝孩子接触用有毒、有害、变质或劣质原料制作的食品。

尤其是孩子有零花钱,会自己购买零食的情况下,父母要提前告诉他这些饮食禁忌,避免孩子被误导,吃了不干净的东西。

总之一句话,给孩子一个有零食吃的童年,很重要。

真的关爱孩子,就要看到他内心的需求,用恰当的方式守护和满足。

父母们提前规划、正确引导,相信那个总想吃冰激凌、蛋糕、巧克力的孩子,一定能慢慢学会管好自己。

被爱满足之后,他可以更快乐、更健康地成长,拥有美好的甜蜜回忆,笑对未来。

本文来源小十点(ID:sdikid),专业实用的育儿干货,睡前故事,亲子阅读,美妈提升,精选好物。小十点,关心孩子,更关心妈妈。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16

标签:孩子   冰激凌   零食   差距   饮料   父母   女儿   需求   东西   妈妈   健康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