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作者定会不负众望,按时按量创作出更优质的内容。
文 |昕昕
9月13号晚上,上海某网红面包店,闭店之后——不是打折清仓大甩卖,而是“垃圾桶开吃”。整筐面包,咔嚓一下进垃圾袋,而静安大悦城的分店也同款操作,店员一句话总结:公司规定。
顾客一脸问号:为啥不打折?为啥不让我打包走?
答案很简单:不行!销毁!
想想都离谱:大奶酥20块一个,树莓奶酥叶司40块一个,一袋子扔掉,那是活生生的钱在和空气击掌啊!
在我们文化里,“不能浪费食物”就是写在DNA里的,爷爷奶奶辈连掉地上的米粒都能吹吹再吃,父母辈把剩饭炒一炒当美味,到了我们这一代,虽然不缺吃的,但一听到“浪费粮食”还是心里咯噔一下。
但另一边,现代法律又敲黑板:“过期?临期?不好意思,销毁!”
为什么?怕你拉肚子,怕你投诉,怕一夜之间店铺从网红变“黑榜”。
于是避免浪费和食品安全就像游戏里的两个BOSS——你一拳我一脚,谁也不服谁。
有人会说:那送给流浪汉、环卫工人、学生党不就行了?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魔幻。几个坑摆在那:食品安全雷区:送出去的要是坏了,有人拉肚子,锅还是商家背,到时候就不是慈善,而是“慈善赔偿”。
而且场面不可控:一旦消息走漏,分分钟变身“临时救灾现场”,排长队,甚至打架抢面包,直接社会新闻头条。
欲望无底洞:今天送了,明天没得送,反而可能有人觉得“为啥昨天有今天没?”,所以一看是公益,细想却可能变成“公益事故现场”。
再说打折,表面上看这是双赢:顾客开心,商家减少损失,但聪明的顾客可不是白给的:他们会开始琢磨,“这家店啥时候甩卖?行,我就等半价再出手。”
久而久之,正价卖不动,商家哭唧唧,换句话说,打折一时爽,销量长期凉。
也有人建议:剩下的就给员工吧!听着挺人性化,但实际操作呢?风险更大:员工可能“先斩后奏”偷偷留货。
甚至有人可能故意不卖完,“嘿嘿,打烊了就是我的了”,结果企业收入受损,形象受损,最后搞不好变成“偷吃门”。
现实中,一些大企业已经开始用科技解锁新技能:算法调配,像盒马这种,靠AI算出今天大概能卖多少,避免多做。
临期超市:专门卖临近保质期的食品,低价又安全,既减少浪费又满足需求。
这样一来既不违法,也不至于让好端端的面包“秒变垃圾”。
其实,有时候不是说不能扔,而是怎么扔的问题,别当着顾客的面直接把汉堡、面包咣当丢进垃圾桶,那画面太扎心了,比如可以“后台默默销毁”,或者搞个神秘箱子处理。
至少别让顾客眼睁睁看着“20块一个的大奶酥,和我无缘,只能归垃圾桶”。
这事儿就像打游戏——“减少浪费”和“保证安全”是两道必过关卡,谁都不能跳级,想解决不靠喊口号,得靠制度设计+科技优化,而我们普通吃瓜群众,也只能在吐槽之余,默默接受现实:面包的命运,可能就是从柜台到垃圾桶,没得商量。
更新时间:2025-09-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