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医说精不足多欲,气不足多食,血不足多眠?一文说清

“最近总觉得人软绵绵的,一点力气也没有。”62岁的张大爷正和老朋友攀谈,眉宇之间透着几分无奈。

其实前阵子,他刚做过一场体检,各项指标都没大问题。可不知为何,不论怎么补觉还是吃营养品,精神总是提不上来。

一次小区里的义诊,老中医摸着他的脉,语重心长地说:“老张啊,‘精不足多欲,气不足多食,血不足多眠’,这话你得记住!”张大爷听得一头雾水,心想:难道我的身体毛病,竟然和这些‘虚’有关?

许多人看到这句古训,常常以为是“中医说教”,但背后的健康逻辑早已被现代医学逐步证实。“精、气、血”仿佛人体运作的“三驾马车”,一短则全盘皆乱。而中老年常见的低活力、易疲劳、睡不醒、欲望不振,背后往往有迹可循。

可具体为什么“精不足多欲,气不足多食,血不足多眠”呢?你可能忽视了第2点的关键!

中医古训,究竟科学吗?现代研究给出怎样答案?日常生活中该如何自查和调整?今天,我们就用一文说清。

“精不足多欲”,为何欲望反伤身?

“精”在中医里,是生命的根本,也是生殖、成长和抗老的底气。它支撑着免疫、激素、修复和细胞代谢。现代研究发现,“精”可以理解为能量储备及雄激素、雌激素等关键激素。若精气消耗过多,人体会出现“力不从心”、性欲衰退、易感冒、恢复缓慢等一系列问题。

部分数据表明,50岁以上男性性激素水平下降幅度,平均每5年可达7.1%;女性在绝经前后,雌激素骤降更明显。中医所谓“精不足多欲”,其实就是提醒:能量储备少时,频繁纵欲,会消耗机体本就有限的激素和营养

长期被透支,反而加重衰老,甚至伤及神经、心脑血管健康。“很多人觉得‘性生活多点无妨’,但体质虚弱时硬撑,只会恶性循环,元气更损。”

“气不足多食”,为什么进补反而适得其反?

张大爷曾一度认为,只要食补足够,啥“虚”都可补回。殊不知,这恰恰中了“虚不受补”的圈套。中医讲“气是推动生命运转的动力”,现代研究将其对应为基础代谢、胰岛功能、消化吸收等系统动力。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数据显示:60岁以上人群中,约27.4%存在代谢综合征,消化功能下降占三分之一。此时,“气虚”群体往往进食即胀、嗳气、腹泻。身体动力不足时,大量进食不仅加重脾胃负担,还会干扰胰岛素分泌,使血糖波动增大

一项北京协和医院的研究发现:高龄消化机能减退者,过量食补反而使血脂升高12.6%,消化道不适风险增长18%。

所以“气不足多食”,不是“饿了就补”,而是先养好身体“运输队”。

“血不足多眠”,多睡真能养血吗?

不少朋友以为“失血多、气血差就应该多休息”。可许多血虚体质的人,越睡越乏力、反而头晕失眠。中国血液学研究中心数据显示,贫血人群中超35%表现为“嗜睡易醒、晨起乏力”。

原因为何?

其实,养血除了休息,更关键在“活血”。中医讲“动则生阳,阳生血”。长期卧床、缺乏运动,反倒让血流迟缓,新血生化更慢。

现代医学也有定量支持:运动适度可使体内红细胞生成提升6-9%;久卧或缺活动则易致循环障碍。“血不足多眠”,实属误区,血虚需“动静结合”,而非一味多睡。

警惕日常3大错误,如何让精气血“源源不断”?

纵欲透支,忽略自身承受能力

如身体已出现腰酸乏力、记忆力下降、头晕耳鸣时,建议调整生活节奏,合理安排作息。过度性生活会加剧体力、激素等多重消耗,恢复周期变长。专家建议60岁以上人群每周性生活次数建议控制在1-2次,量力而行,切忌逞强。

盲目进补,轻视气虚状态

进食要因人而异,若出现饭后胀满、消化不良、嗳气频繁,切记先调理脾胃。可多吃易消化、少油腻、高蛋白低脂肪的食物,如鸡蛋、瘦牛肉、山药、藕等。忌暴饮暴食,每顿八分饱为宜,饮食清淡助吸收。

久卧缺动,“以睡养血”陷误区

血虚体质非一味多睡就能补足。建议每日适度运动:如快走30分钟、八段锦或简单的拉伸操,有助于血液循环。白天晒晒太阳,促进血红蛋白合成。睡眠规律为辅,忌长时间卧床。

注: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收藏以备不时之需,转发给你关心的人!

参考资料:

《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指南(2021)》

《中国老年人群消化系统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中国现代中医药学杂志》2021年第12期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8

标签:养生   中医   血虚   激素   乏力   性生活   体质   中国   大爷   雌激素   古训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