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眼巴巴盯着别的小朋友吃糖果,小手拽着你的衣角小声问:“妈妈,我能吃一颗吗?”
你狠心拒绝:“不行,吃糖会蛀牙!”
孩子眼神一下子暗了下去。
类似上面这样的场景,宝妈们应该不陌生吧!
我表哥就是因为小时候吃糖太多,小小年纪就满口蛀牙。
等表哥结婚生孩子以后,就严格控制女儿莉莉吃糖,结果呢?
莉莉高中住校后,因为离家远需要寄宿,终于自由了。一个学期下来,莉莉胖了整整15斤,刚开始还以为是学校的饭菜养人,真实情况是莉莉离家之后天天买巧克力、奶茶等带有高糖分的零食吃。
莉莉的这种行为,在心理学上叫“过度补偿”,是指小孩子在小时候某件事没有得到满足,等到长大有能力之后,就会报复性补偿自己。
虽然说吃糖对身体不好,但完全禁止孩子吃糖,并不是明智的做法。
而那些从小“允许吃糖”和“禁止吃糖”的孩子,长大后会有3个明显的差距。
一:为什么孩子比大人更喜爱吃糖?
原因可能出你意料之外,因为人类对甜味的偏好,是天生的。
母乳就是甜的,甜味意味着能量,意味着安全。
所以孩子喜欢糖喜欢甜食,不是“不听话”,也不是“嘴馋”,而是一种生理本能。
如果完全禁止小朋友吃糖,就像告诉一个渴了很久的人“不许喝水”一样。
二:孩子长大后的差距
(1)自我管理能力的差距
被禁止吃糖的孩子,更容易对“禁忌品”产生执念。
而从小被引导的孩子,学会的是:“零食可以吃,但要适量”。
和禁止吃糖的孩子相比,那些被允许适量吃糖的孩子,反而更懂得节制。
因为他们不需要“偷吃”,也不需要“报复性消费”,长大后在自我管理能力上更有优势。
(2)亲子关系的差距
“妈,我要买糖果吃。”
“不行,糖果吃多了对身体不好。”
“……”
当这样的母子对话屡次重复时,亲子关系往往经不起考验,会从信任变成了对抗。
严格控制吃糖的家庭:
在父母的心中,这孩子太不听话了,天天就知道吃糖果,对他有点失望。
可在孩子看来,父母对他太严苛了,别人都可以吃糖,为什么我不能吃?
孩子想不通,还以为父母不爱自己,亲子关系越来越差。
允许适量吃糖的家庭:
在父母的眼里,约定好一周两次,他真的能做到。
在孩子看来,爸妈相信我能够控制自己。
孩子除了会因为吃到甜甜的糖果而感到开心,还会因为自己的需求得到了满足、自己的行为得到信任而感到幸福。
快乐的童年,是治愈一生的良药。
(3)产生过度补偿心理
很多人以为只要禁止孩子吃糖,就能避免蛀牙和肥胖。
但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过度补偿”,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渴望。
就像表哥的女儿莉莉一样,因为小时候不允许吃糖,读高中时疯狂补偿小时候的自己,天天喝奶茶、吃巧克力、棒棒糖,结果吃坏了身体。
在孩子年幼时,他听你的话并不是你有理,而是因为他太弱小了,不得不听你的。
等到长大了,能脱离你的掌控后,童年被压抑的愿望,不会消失,只会换种方式回来。
这种过度补偿心理,其实是一种心理病。
四:提供其他选择+引导
放纵孩子吃糖,和完全禁止孩子吃糖,都不是什么好事,那么家长该如何面对这种问题呢?
(1)提供其他选择
带着孩子去超市,如果孩子赖在糖果区不肯走,我们可以对孩子说:吃糖果对牙齿不好,要不我们换成其他的零食,可以吗?
孩子不是非吃糖不可,就是喜欢这种甜甜的东西,如果我们能将糖果换成其他的健康零食,比如酸奶、水果等,孩子也是可以接受的。
我侄女以前也超爱吃糖,后来我姐带她一起做“水果奶昔”,用香蕉+酸奶+草莓打成泥,侄女可喜欢了。
现在孩子会主动说:“妈妈,我们做健康奶昔吧,比买的糖果还好吃!”
所以,当孩子说要吃糖果,家长不能一刀切地说不行。禁止吃,那么孩子只会更加失落。
如果我们能给孩子更多的选择,帮助他挑选更加健康的零食,孩子肯定会乐于接受的。
(2)学会引导
当孩子说要吃糖的时候,我们要告诉孩子吃糖的坏处,别总说吃糖不好,要让他理解“为什么”。
你应该这样告诉他:
“糖会让牙齿里长小虫子,所以我们吃完要刷牙”;
“糖吃多了身体会累,所以我们一次只吃一点”。
接下来,再跟孩子说,你可以吃糖,但一周只能吃两次,你自己要想好在什么时候吃,吃完一定要刷牙。
在教育这件事上,堵不如疏,吃糖,是每个孩子的天性,我们不能完全禁止,也不能完全放纵。
(3)父母要以身作则
相比上面两点,这一点其实更重要,更直观。
如果你自己一边喝着奶茶一边叫孩子“不许吃糖”……那效果可想而知。
写在最后:
养育孩子,从不是一场控制游戏,有智慧的父母第一步学会的就是引导。
因为我们不可能保护孩子一辈子不接触糖,但可以教他们如何与欲望共处。
真正的健康,不是什么都不吃,而是知道什么该吃、吃多少、为什么。
更新时间:2025-09-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