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发10万单、一单10美元?谁在押注“2025最赚钱的跨境业态”

“平台不挣钱,卖家不挣钱,只有海外仓稳赚不赔。”


对王一坤来说,这句话就像是有魔力,一下子抓住了他的视线。在社交平台上,海外仓已经被打上“2025年最赚钱跨境业态”的标签——门槛低、利润高、需求暴涨。


在创业博主们口中,它俨然已经成为下一个即将爆发的风口。


什么是海外仓?一个中国商家要将货卖到美国,有两种方式:一是“小包直邮”,商家从国内直接发货到消费者手中;二是把批量货物提前运送到“海外仓”,在美国当地发货。


自开年以来,美国对“800美元以内”小包免税优惠的取消、一路飙升到245%的对华关税……一系列变化,都推动着更多商家将视线投向清关效率更高、综合成本更低的海外仓。


【海外仓】


“要不要开海外仓?只要是在美国的华人、曾经有过一点点赚钱的想法,那么他的脑子里一定蹦出过这个念头。”去年9月,王一坤来到美国定居。在他前十年的人生经历中,“创业”是主旋律。他在淘宝兴起的年代做“服务商平台”,帮卖家找设计师、摄影师,赚到了第一桶金;在互联网加速发展的时候做SAAS,迄今已经吸引了超过300万用户。


海外仓会是下一个掘金机会吗?自去年以来,随着跨境电商半托管模式的崛起,信息差被迅速抹平,“都知道有人赚到了钱,想来分一杯羹”,涌入这个行业的人也越来越多。


但越来越卷的价格之下,淘汰赛也悄然来临。曾经,义乌快递“8毛发全国”打响了快递价格战,而现在,同样的剧情正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洛杉矶上演。想要闷声发大财的人,和亏本还在咬牙坚持的人狭路相逢,他们都在小心翼翼地观望未来,等待一个爆发的时机。


从平台撮合模式到联合运营


“来到美国后,我其实很吃惊。”


在此之前,王一坤想过很多个创业方向:预制菜出海、跨境电商......起初,他完全没想过要碰海外仓。“但我来了之后发现,海外仓整个体系化程度,可能只有国内20多年前的水平。并且,很多在仓储方面有成熟经验的中国公司,竟然都还没有进入到美国。”


当他问一个仓库老板报价,对方发来一张信息复杂的Excel表时,他很快意识到,不管是海外仓的销售管理还是流程管理,在美国都还处于“原始”状态,智能化普及率非常低。


这或许也是因为做海外仓的,基本都是在美华人。早期这个群体以涉及物流行业的华人居多,比如给当地华人超市送货的卡车司机、原先做清关或搬家业务的,“有的本身就有厂房、设备和叉车,他们也更容易想到这个创业方向”;但后来,一些想赚外快的华人也加入进来。“在大厂上班的,或者留学生、宝妈……入行门槛不高,也让人员构成更加复杂。”


上:王一坤即将落地洛杉矶;下:开始在美国的生活和工作


在美国安家的第二个月,原本计划的创业方向临时拐了个道,王一坤形容,“做了个最意想不到的行业”。他的启动思路也很简单,复制国内赚到第一桶金的方式:做撮合——海外仓老板需要技术升级,需要客源;而国内的商家们需要一个稳定、靠谱的仓库。王一坤团队要做的,就是让海外仓嫁接上高效的销售和管理系统,让商家能放心地把货邮寄到国外。


“我们定位自己是一个着眼于境外的跨境服务平台,除了海外仓外,未来还要帮商家对接头程、尾程,甚至工厂租赁、买卖等在国内找不到的跨境资源。比如海外仓方面,包括查询价格、线上签约以及查询货物状态……我们会搭建一个网站,这些都是商家需要的、会拓展的功能。”



看似简单的需求背后,藏着庞大的需求。在社交平台上发帖的第一个月,就有300多家仓库的老板找上了门,迄今为止,有近700个仓库、700个商家辗转联系上了他。


“最近一周更是忙疯了,来咨询的商家数大概翻了一倍。”这些商家的品类也十分多元,但多数集中在方便运输的中小件,比如美妆、服饰、宠物用品、床上用品、穿戴甲等。


海外仓行业鱼龙混杂,很多商家并没有在海外配备团队的能力,把大批货物发往不熟悉的仓库,是件冒险的事。不发货、发货慢、发错货、发丢了,对商家而言,这些问题在当前跨境电商平台苛刻的赔偿条款下都是致命的。


“一个成熟的海外仓,首先要擅长和邮局打交道,当邮局没有及时扫码,或是出现漏扫、发丢件的情况,要有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就是要有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仓库是一天都离不了人的,仓库也随时会面临爆仓风险;第三是要配备仓储管理系统。海外仓其实是一件并没有太高技术门槛的事,但真正的难点在于,当仓库里有很多不同品类、数量庞大的货物,每天出单量也很大,要怎么调配并且保持稳定?”


上:第一次参观小件一件代发的海外仓 下:一位在美国开海外仓的香港人


也正因如此,在这个创业项目正式启动后没多久,王一坤就意识到,像过去那样轻资产运转的“撮合”模式,无法完全照搬。


“只做信息的对接和匹配是没有意义的,如果商家选定了一个仓库,后续出现问题,这个服务体验依然是不好的。”而更现实的问题是,在有限的客户资源下,如果将客户“雨露均沾”对接给不同仓库,每个仓库单量也十分有限,导致 每个仓库的配合度都不会太高。


很快,他们就将原本和仓库合作关系相对松散的撮合模式,改为了介入程度更深、类似联合运营的模式,筛选出大约10家仓库,平台负责信息化程度更高、卖家体验更好的报价、销售和业务对接,要求仓库配合给出更标准化的流程和服务,同时借助自身行业资源帮助仓库改善管理。


行业内,一个成熟的大仓库日均发单量可以超过10万单,目前,这个初创团队选择合作的仓库发单量在5000—20000单之间,合作单量最大的单一客户发单量在每天3000—4000单。


从上至下依次为:拜访美国华人快递公司、在合作的海外仓帮忙、合作海外仓内景


从10美元/单卷到0.3美元


“要不要自己下场做海外仓、干脆自营?这件事情,几乎每隔一段时间,我们都要想一遍。”和国内社交平台上热闹的声音不同,王一坤对自己下场做仓这件事,态度更为谨慎。


“因为每当我们认真坐下来算(自己开仓的成本)账,都会得出投入产出比远低于预期、风险远高于预期的结论。”


海外仓的发展阶段大致可以分为“亚马逊大卖时期”和“半托管商家时期”。


“以前,那些亚马逊的大卖在平台做生意,会把货运到亚马逊的仓库(即亚马逊提供的FBA物流服务,选择FBA的商家可以在平台获得更多流量),但是当亚马逊仓库备货不足的时候,他们就会从海外仓补货——海外仓的仓储成本通常会比亚马逊仓库低,这也是海外仓诞生的雏形。”


【某知名公司的一件代发标杆仓】


那也是海外仓最赚钱的时候。一个中国商家的货从港口下船,在送往FBA仓库前,往往还要去一个第三方仓库中转,经历清提拆派(清关、提货、拆柜、派送)一整套转运流程。


“从一个集装箱里拿出一个托盘的货,把托盘表面的塑封拆开,然后把货分成两半,放到另外两个新托盘上,重新塑封运往不同平台——就这么一件半小时内能做完的、简单的事,它是按件收钱的,甚至能高达10美元/件,假设这个托盘内的货是录音笔,有2000支,那么就是2万美元。”曾经,跨境生意的高利润,催生出一大批专门做转运服务的商业仓。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2018—2023年,中国B2C出口电商采用海外仓的物流解决方案市场规模从486亿元飙升至2039亿元,占据45%的市场份额,年复合增长率达到33.2%。


2024年3月,temu推出可以自配送的半托管模式,一时之间,“半托管”话题下涌现出一大批标榜自己可以“一件代发”的海外仓广告。“一下子所有人都知道了——有人在海外仓赚到了钱,大概过了三个月,这种滞后反应开始出现,到年中,价格已经卷的不行。”


【王一坤前往UPS打工了解美国物流行业】


变化开始悄然发生。2024年,“暴利”的海外仓利润开始急剧缩水,甚至入不敷出。


“拼多多刚开始搞半托管的时候,没有一家商业仓愿意接一件代发的货,是被逼的没办法,很多卖家才开始找在美国的华人,让他们帮忙去发货,这也间接推动了一大批家庭仓出现。”最早靠着“一件代发”兴起的仓库,确实过了一段好日子——一单能赚8—10美元。


但王一坤也表示,越来越多玩家的涌入,尤其是家庭仓的增加,是价格战爆发的重要原因。“很多家庭仓是不计成本的,他们有房子,自己就是仓库管理员,所以更有价格优势。”


现在,行业内一单的价格已经被卷到0.6美元,极端些的甚至压到0.3美元,相较于巅峰期缩水25—35倍。但整体来说,在合理范围内,一些小家庭仓价格约在0.6—0.8美元,正规一些的商业仓价格在1—1.5美元。“目前我接触过的商业仓,不说一半以上,至少有一半是亏钱的状态,他们不是没有赚过钱,他们曾经赚过钱,只是现在做一单亏一单。”


【家庭仓打包货物】


王一坤曾和不少同行测算得出过一个数字:1.5美元/单,这是一条盈亏线。


“我们认为,仓储,长远来看一定是一件讲究规模效应的事,所以未来发展的格局一定也会以商业仓为主。而在美国,商业仓没有太小的,基本都是5万尺(5000平)起步,美国仓库的租金大概在1—1.5美元/月/平方尺,加上水电、货架、保险、物业费用,再配备10—20人的人工——以加州为例,最低时薪是17美元,最近还涨了些,可能得到20美元。那么我们按日均发3000—5000单、30%利润算,大约就是要达到1.5美元/单才能保本。”


【王一坤团队成员和跨境从业者聚会】


快速学习的中国商家


美国洛杉矶,距离中国最近的港口,汇聚着全美超过70%的海外仓——这里人口密集、配套服务齐全、招人也更为容易,已经初步有了类似国内“集运中心”的区位优势。


截至2024年底,京东物流已拥有超100个保税仓库、直邮仓库和海外仓库,总管理面积超100万平方米,海外仓已覆盖全球19个国家和地区,在选址上以欧洲、美洲和亚洲为核心,选择欧洲的德国、法国、英国、荷兰;东南亚的越南、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以及北美的美国等国家。京东物流去年底就表示,到2025年底,海外仓面积还要翻番。


去年9月,菜鸟投资控股深圳递四方。递四方旗下仓库达到50个,面积约100万平方米,覆盖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英国等20个国家。加上菜鸟本身持有的40个海外仓及40万平方米设施面积,菜鸟海外仓数量跃增至90个,面积也增加到140万平方米。



除此之外,temu、SHEIN等跨境电商平台,也正在加速布局自营海外仓。


“过去中国的商家,他们最擅长的就是生产,但货物怎么配送、存储、销售,说实话这些事情他们是不太管的。”在王一坤看来,中国的商家正在快速学习,未来的趋势一定是把整个链路都打通。比如物流,像UniUni、燕文、Piggy等华人创办的公司,已经能占据美国3%的快递份额。“一些商家可能也会自己在目标市场建立仓储、物流甚至分销网络。这就像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发展,如今在中国买到的很多外国产品,也都是从中国仓库发货的。”


而在这个过程中,他判断,除了大卖家自己建仓外,可能也会诞生连锁的海外仓品牌,为中小卖家服务。“比如普洛斯物流,就是伴随着以前进口到中国来的货物成长起来的”。


【团队开会】


海外仓的价格战不会一直持续。王一坤认为,“在商家的成本中,仓库成本占比并不算高,以尾程(从海外仓出库、安排运输及配送至顾客所在地的环节,通常由本地物流服务提供商,比如快递公司负责执行)为例,尾程成本就要4—5美元/单,很多商家都曾表示,仓库贵个0.5—1美元没有问题,关键还是事要做好。长远来看海外仓还是很有发展机会。”


此外,中国制造的优势依然明显。“一个中国工厂生产的保温杯,出厂价假设是2美元,在海外市场的定价可能是20美元,通过提价,商家依然还是会有利润空间,海外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性有些并不十分高,这中间真正要关注的,其实是产品的差异化和本地销售、服务水平。”王一坤提醒。


海外仓是门好生意吗?大浪淘沙过后,这个行业,或许才会诞生真正的领头羊。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2

标签:亚马逊   美元   美国   中国   仓库   货物   海外   商家   押注   行业   平台   科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