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 来
编辑|徐 来
《——【·前言·】——》
赵匡胤曾问道士:“朕还能活几年?”道士答:“活不过今年。”
翌日,赵匡胤暴毙万岁殿,宫中只余“烛影斧声”。
兄终弟及,天命,还是人谋?
赵匡胤早年在后周为将,提兵练兵,骨子里藏着的是刀光剑影,不是君臣礼法。
一次操演回京,天将黄昏,他在汴梁西郊歇马,一座破庙里藏着个蓬头垢面的道士。
道士盯着他,笑了一声,不问姓名,只拿破竹枝在地上划了八个字:“金猴虎头四,真龙得真位。”
赵匡胤站在暮色中,盯着那八个字,心口像是被细针扎了一下。
他冷笑:“疯癫之徒。”拂袖而去。
可从那天起,他心里藏着一根钉,因为那年正是庚申年,猴年(金猴),且四月初四生辰将至。猴、虎、四,一样不少。
庚申年腊月,北汉突发兵南侵,京城一片震动。
大臣范质、赵普趁机密议,设计出勤王诏令,让赵匡胤领兵出征。
这一纸“勤王诏”,实则是递到了赵匡胤手里的尚方宝剑。
正月初三,宰相王溥夜访赵府,暗示:“今夜可定天下。”
赵匡胤闭门沉思至子时,最终披挂整齐,轻声嘱咐亲兵:“备马,去陈桥驿”,手下兄弟听命而行,没有一个犹豫。
正月初四,天色未明,赵匡胤披黄袍立于陈桥军阵中央,万众呼号:‘万岁!’
雪未消,马蹄溅起泥水,赵匡胤策马直奔汴梁,后周小皇帝柴宗训仓皇让位。
庚申年,正月初四,金猴虎头四——字字应验。
赵匡胤坐上龙椅的那晚,独自饮酒至天明,没人知道他在想什么,只有身边侍从隐约听见他低语:“天命如此,非我能拒。”
登基后,赵匡胤对道教尤为推崇,下令重修全国道观,敕封道士多为国师。
大内宫墙里,藏着一幅字——正是当年庙中道士写的那八字真言。
十六年风雨,江山渐稳,北汉灭,后蜀平。
赵匡胤看似无忧无虑,却常在夜里惊醒,仿佛耳边有人低语:“金猴虎头四,得真位者,失真寿。”
没人敢在他面前提起那年庙中的遭遇,但赵匡胤自己清楚,第一场预言应验了,第二场预言呢?
直到建隆十六年秋,那个曾经挥之不去的人影,再次出现。
建隆十六年,秋风起得比往年更早,赵匡胤夜坐乾元殿,独酌黄酒,一杯接一杯。
夜色如墨,宫门外传来急报:“白云观道士求见。”
赵匡胤眉头一动,吩咐放进。
道士缓步而入,衣衫单薄,手捧黄绢一卷,跪地不起。
赵匡胤盯着他,目光冷冽:“你来了?”
道士举起手中黄绢,口中只念了一句:“十月二十,若天晴,延寿十二年;若雪降,天命至。”
赵匡胤沉默良久,忽然大笑:“天命?赵匡胤要的,从来不是天命!”
话虽如此,他还是接过了黄绢,细细看了半夜。
从此,大内气氛骤变。
赵匡胤每日朝会时间缩短,醉酒次数减少,连带身边亲信王继恩也屡屡被斥退,皇后问他缘由,他只答四字:“心事未了。”
时间一日一日临近。
十月二十日夜,天边本是星辰万里,清朗如洗,赵匡胤登高楼远眺,仰天大笑:“苍天若佑我,今夜当无雪!”
时至子时,忽然北风骤起,狂风卷动宫灯,天幕乌云翻滚。
未至三更,大雪如棉絮飞舞,盖满禁宫琉璃瓦。
赵匡胤直挺挺地站在风雪中,任白雪落满头顶,身披金黄龙袍,却像一座冰雕。
宫人连忙催促回寝殿,赵匡胤回到大内,换过湿衣,沉默不语,只叫召赵光义入宫。
那夜,寝宫只点两盏微弱宫灯。
赵光义步履踟蹰,走入大殿,四下无人。赵匡胤高坐榻上,手握沉重柱斧,眼神如电。
二人对坐无言。
宫女们远远望见:烛光中,赵光义时起时伏,不敢正面。赵匡胤持斧叩地三次,声音闷沉,像在催命。
赵匡胤忽而笑了:“好为之。”
一句话,宫中寒气更盛。
赵光义俯身磕头不起,烛光晃动,映出两人交错的影子。
宫女们瑟瑟发抖,不敢靠近,只听见殿内鼾声如雷,继而归于死寂。
次日卯时,赵匡胤被发现在寝殿暴毙,面色平静,无半点挣扎之痕。
大雪仍未停歇,汴京街头银装素裹,百姓皆跪于路旁,哭声震天。
赵匡胤,终年五十岁,应了道士之言:“活不过今年。”
万岁殿大门紧闭,积雪没过台阶。
凌晨时分,王继恩带着禁军副统领,匆匆赶到大殿,宫女低头颤声禀告:“皇上……崩了。”
王继恩没有立即进殿,而是低头在雪地里站了很久,他抬头,看向天边,乌云尚在翻滚,月光被彻底遮住。
禁军副统领问:“是否即刻召太子?”
王继恩没有答,只冷冷一句:“先稳住宫门。”
所有宫门闭锁,只留东华门半掩,外城禁军得到密令,加强巡逻,严禁出入,整个大宋皇城,一夜之间变成了无声的囚笼。
与此同时,皇后慌忙召来赵德昭、赵德芳。
赵德芳跪在母亲脚下,泪如雨下,皇后扶着宫女的手臂,颤声吩咐:“立德芳为帝,国不可一日无君!”
赵德芳年仅十六岁,尚未成事,宫中众臣一时议论纷纷。
而此时,王继恩带着赵光义,已悄悄绕过偏殿,直入万岁殿。
据《续湘山野录》记载,赵光义进殿时,赵匡胤的遗体还端坐床头,脸色青白如纸,室内烛火微弱,空气中弥漫着酒气和药香。
赵光义站在兄长遗体前,久久未语,忽然大哭失声,跪地叩首。
大殿之中,只听见他一边叩首,一边急促地低语:“臣,臣愿以死报国,愿与宗室共保江山社稷!”
王继恩见状,立即高声附和:“皇帝有诏,传位二弟,以保宗庙安康。”
谁也没有看见,那份所谓的“诏书”,出自何人之手。
宫女们战战兢兢,不敢发一言,只是低头垂泪,那一夜,烛影斧声,成为汴梁城里流传千年的谜团。
早朝时分,内廷宣布:太祖驾崩,太宗赵光义即位,赵德芳、赵德昭闻讯大惊,冲入宫门,被禁军拦下,皇后痛哭失声,无奈之下,只能亲自迎赵光义登基。
赵光义身穿素服,跪在万岁殿前,三拜九叩,泪流满面。
登基诏书上写着:“遵太祖遗命,继统大宋,以守社稷。”
无人再提赵德芳,少年皇子抱着母亲痛哭,一夜之间,国破家变,从此,汴梁城再无赵匡胤。
赵光义掌控朝堂后,第一道命令,是废除迁都洛阳之策。
第二道命令,是严禁民间私传太祖之死因,违者杖责五十,重者流放岭南。
短短一月,所有关于赵匡胤暴毙的细节,被掩埋在厚厚的宫墙之内,但“烛影斧声”,却如同一道无法抹去的刀痕,刻在了宋人的记忆里。
赵光义登基之后,面临的第一个问题,不是北方契丹,不是南方残乱,而是“合法性”。
赵匡胤一生强调天命,起兵陈桥驿时,正是靠“天命所归”凝聚人心,赵光义若想坐稳江山,同样需要一套说法。
于是,宫中传出:“金匮之盟。”
所谓“金匮之盟”,出自杜太后之口:赵匡胤在世时,因幼子年幼,担心朝局不稳,曾在杜太后见证下立誓:将来必须由弟弟赵光义继位,以保社稷安宁。
誓言以金匮藏之,故名“金匮之盟”。
然而,这份“盟约”,赵匡胤生前从未对外公开,杜太后也早已病故,无法核实。
朝堂之上,赵光义挥泪陈词,众臣俯首称臣。
但私下,许多文臣武将心中存疑。
赵匡胤生前,曾多次提议迁都洛阳,目的就是压制赵光义,在开封的势力扩张。
晚年醉酒时,赵匡胤曾语带讥讽:“你等朕百年后,便好大展拳脚了。”
一切迹象,都指向赵匡胤,并无传位于弟之意。
更有甚者,赵匡胤晚年醉后,曾向心腹吐露:“赵氏江山,当传宗子,不传叔侄。”
这一切,被迅速压了下去,赵光义登基后,对旧部进行了,大规模调动与清理,赵匡胤生前最倚重的将领潘美、曹彬等人,都被外调边疆,权力核心悉数换血。
赵德芳被封为郑王,削弱实权,终其一生不得重用。
赵德昭因心灰意冷,抑郁成疾,不到二十岁便病逝,至此,赵匡胤一脉在朝堂上的声音彻底湮灭。
赵光义用十年时间,彻底稳固了宋朝江山,也彻底消弭了关于“烛影斧声”的所有追问。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更新时间:2025-05-0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