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评】生育补贴可以再向前一步走

最近,生育支持政策相继实施,《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对合法合规生育的3周岁以下婴幼儿发放补贴,补贴标准为每孩每年3600元。《关于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的意见》对公办幼儿园学前一年在园儿童免除保育教育费。本期微评就来探讨如何最大程度发挥生育补贴的效力。

一、生育需要经济和政策

社会发展带来生育观念的改变,数据显示,国内大概有1亿单身女性,选择不婚不育的有7000万,她们主要受经济压力、职业发展、恐育不适等多种因素影响。近期,“全球首个孕育机器人被官宣将在一年内面世,定价不超过10万元人民币”的消息一经发布就引发热议。据称,机器人可以代替女性完成整个生育和生产过程。

看似完美的解决方案,实则有各种问题,比如孕育过程出现问题由谁解决,怎么解决,医院妇产科另设机器人科室?以及出生于冷冰冰的机器,日后人格能否健全?等等。毕竟,新生事物的普及需要时间检验和社会认可。所以,我们还是先回到现实看问题。

人是社会人,养育在家庭,成长在社会。因此,国家出台并实施一系列生育友好政策,全社会一起分担养育责任,在当前出生率下降的背景下,不失为明智的选择。此次,3600元/年的补贴和免除公立幼儿园大班保育费的补贴力度虽不高,但总归是政府拿出“真金白银”为育儿家庭提供经济支持,释放出助力生育友好的信号。

此前,部分地区发放二孩、三孩育儿补贴,生育费用报销基本覆盖个人花费,辅助生殖技术纳入报销,分娩镇痛纳入报销等生育支持措施,以及按面积发放购房补贴、公积金贷款额度上浮、降低首付款比例等多种方式助力多孩家庭购房,最大范围惠及生育家庭。

放眼看世界,生育补贴等现金激励策略早已在低出生率的国家实施,涵盖住房、教育和医疗等多个领域。比如德国新生儿家庭每月最多可申领1800欧元的“父母金”,可连续领取最多14个月。俄罗斯设立“母亲基金”为家庭提供经济支持,一孩、二孩都有补助。

新加坡提供儿童保险金,用于报销医疗保健费用,从小学到大学都有学校膳食计划、学生托管计划等大量教育补贴。西班牙有大家庭卡优惠政策,在税收、社保、教育、住房、购车、公共交通以及日常消费等多个领域,均可享受到政策优待。匈牙利实施“家庭购房补贴”政策,根据孩子数量,提供购房免息贷款。

家庭照料对人类福祉至关重要,从经济学角度来说,家庭照料劳动对社会、经济具有重要价值,有偿经济中的生产力直接取决于它。也就是说,照看孩子也应有报酬,那么,工作单位是否能以预扣加奖励,个人和单位共同承担相应比例的方式,设立婴幼儿照护基金?如果长辈照护孩子,可以按月按孩子数量进行领取,既补贴家用又能发挥余热,获得社会认同。

如果父母一方全职带娃,国家是否可以按月发放基本生活费,金额参照当地最低工资水平,赋予家庭照护以社会价值。如果是职场妈妈,其帮扶模式可以借鉴上海最新推出的生育支持新政,即由政府、社会、企业共同参与的生育成本共担机制,通过“生育友好岗”+“产假社保补贴”的政策联动,最大限度破除女性就业壁垒,实现工作带娃两不误。

二、育儿需要时间和实践

当成年人成为父母,就多了一重身份,兼顾工作和育儿。育儿需要面临喂养频繁、语言不通、生病不适等多重挑战。所以,当父母需要学习和实践并驾齐驱。

喂养和照护婴儿需要时间。产假能最大程度保证婴儿得到合适的照料,产妇得到充足的休息。很多地区都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延长产假。从养育孩子的角度,这确实是一项好政策,但也有个问题,产假越长,母亲重返职场难度越大,未婚未育女性就业越不容易。也就是说,产假无法保障女职工的职场权益。那么,是否可以设置基本产假,延长部分考虑男女平等,通过减少父母双方每周固定上班时间来实施。比如生育一孩每周工作4.5天,二孩工作4天,以此类推。

国外已有国家采取相关措施,比如日本东京都政府将允许其员工每周工作4天以扭转日本的低出生率;德国45家企业展开了四天工作制的试点计划,数据显示,有孩子的职场女性每周少工作10个小时;俄罗斯议员倡议对有3个及以上孩子的父母实行每周工作4天的制度;瑞典父母可以减少工作时间,直到孩子8岁。

瑞典、挪威、芬兰等北欧地区的带薪育儿假特别慷慨,瑞典产假时间最长,可达480天,父母双方都有假,还能彼此协调、相互转让。法国《劳动法》规定,孩子出生前,工作1年以上的家长有权利请育儿假,全天假和半天假皆可。澳大利亚育儿假由政府出资和单位提供两部分组成。关键是还能申请最长52周的无薪育婴假,也就是有停薪留职权限,为其随时步入职场提供便利。

三、生育需要多方协同

目前,生育问题已由私人领域进入公众视野,对相关政策和措施的讨论开始多元化,总的来说,要减少刻板化的性别期待,增加对母亲的政策、经济、职场和文化支持。

树立生育友好的文化观念,比如联合国设立国际家庭日、世界人口日等,通过每年设定不同的节日主题,达成一种社会共识。我国也可参照着设置父母日,儿童友好日,通过社会活动来肯定父母为育儿事业的付出,增加对家庭育儿的认可。

认知上拓宽社会对于父母、职员、工作、家庭的理解,重新审视传统“男主外,女主内”的文化认知,普及“男女平等”的文化观念。工作单位调整评估生产力,以及职员获得报酬的方式,落实父亲带薪育儿假,减轻女性就业歧视,降低生育后重返职场的难度。

公共配套应跟上,育儿知识不可少,比如深化打造医院的孕妇课堂、新手父母课堂、新生儿课堂等,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为新生儿家庭增加知识储备,提供科学的行动指南。公共交通、儿童图书馆、儿童医院等场所设置爱心专区,打造无障碍坡道,便于婴儿车推行和放置。公共场所应配备母婴室,温馨明亮可提高使用率,目前,部分母婴室大门常闭,风格冰冷,像应急之用,友好度欠缺。

最后,生育问题的解决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工作和家庭的冲突需要经济和政策支持,以及社会对照料家庭劳动价值的认可,促成职场劳动与家庭劳动相结合,助力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

本文作者为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张方颖,感谢支持。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26

标签:育儿   家庭   产假   父母   工作   社会   孩子   友好   经济   政策   瑞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