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冷知识:如果您拥有“双眼皮”,祖先必然携带西域混血基因!

甲骨文与青铜器:最早的“异相”记录?

公元前十三世纪的殷商王朝,商王武丁的配偶之一,妇好,并非仅仅是后宫佳丽,她以非凡的军事才能载入史册,成为中国历史上可考的首位女将军。甲骨卜辞,这种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古老文字,为我们记录了妇好一项重要的功绩:她曾受命统帅一万三千人的庞大军队,征伐来自商王朝西北部边境区域的“鬼方”。

关于鬼方的具体族属和地理位置,学界尚有讨论,但其作为商代重要的外患被反复提及。部分甲骨文记录,经过后世学者的释读与推测,似乎描绘了鬼方人具有与中原居民迥异的体貌特征,甚至出现了“金发碧眼”一类的解读,暗示他们可能拥有部分非东亚人群的生理特征。

1976年,在河南安阳殷墟遗址区内,考古学家发掘了保存完好的妇好墓。这座墓葬不仅出土了大量的玉器、宝石器和象牙制品,更重要的是发现了数百件精美的青铜器,其中不乏刻有铭文、记载妇好事迹的重器,如著名的妇好鸮尊和带有“妇好”铭文的青铜钺。

在这些象征着赫赫战功的青铜礼器或兵器上,工匠们精心雕刻了若干人物形象,其中一些被认为是表现被俘或被征服的鬼方人。这些人物形象展现出一些显著的共同点:较为高挺的鼻梁、深陷的眼窝,以及清晰可见的上眼睑褶皱或轮廓。这种“高鼻深目”且眼部结构复杂的形象,如果与远在西南成都平原的三星堆遗址出土的著名青铜面具进行比较,其差异性就显得尤为突出。

三星堆面具以其夸张的“纵目”(眼睛呈柱状突出)、阔口以及相对平缓、缺乏明显褶皱的单眼皮造型为典型特征,代表了另一种迥异的文化面貌和艺术风格。妇好墓青铜器上的这些“异相”雕刻,是否能确切地证明商代中原人所接触的鬼方主体人群普遍具有双眼皮特征,仍然是一个需要结合更多考古学、人类学证据来探讨的问题。

班超西域探险:“深眶重睑”渐入中原视野

公元一世纪的东汉王朝,一位传奇人物的出现,使得中原王朝对遥远西域的认知,从模糊的传说走向了具体的观察与记录。他就是班超,出身于著名的史学世家,其父班彪、兄班固均为著名史学家。班超却选择了“投笔从戎”的道路,立志在广阔的西域建功立业。

自公元73年(汉明帝永平十六年)奉命随窦固出击北匈奴并首次踏足西域开始,班超凭借其过人的胆识、卓越的外交手腕和军事才能,在西域地区经营长达三十一年之久。班超深入西域腹地,与包括鄯善、于阗、疏勒、龟兹、焉耆在内的众多绿洲王国打交道。

在与西域各国的长期接触中,班超及其随行人员敏锐地观察到了当地居民,特别是贵族阶层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相貌特征。史料记载,他发现这些人中不少具有“深眶重睑”的特点。这里的“深眶”指眼窝相对凹陷,“重睑”则明确指向了双眼皮。

这一记录表明,至少在公元一世纪的西域绿洲地带,具有双眼皮特征的人群并非罕见,且似乎在社会上层占据一定比例,这可能与早期印欧语系人群(如月氏、乌孙等)在塔里木盆地的活动与融合有关。公元78年(汉章帝建初三年),班超在一次重要的军事行动中,联合了于阗等国,成功收复了被莎车国联合龟兹、姑墨等国攻占的疏勒国,并在之后进一步控制了姑墨国(位于今新疆阿克苏地区)。

战后,为了向朝廷展示西域的实际情况以及汉军的战果,班超特意挑选了一批俘虏,其中包括一些具有明显混血特征的姑墨国将领,将他们遣送至当时的东汉首都洛阳。这些来自遥远西域、相貌与中原人士显著不同的人,一时间在洛阳城内引起了不小的关注和议论。

官方史书《后汉书·班梁列传》对此留下了生动的记载:“(班)超于是遣吏将送(姑墨)其王侯,并献西域名马、宝物,(帝)以超为将兵长史。……其人皆深目长鼻,须发浓密,(京师)观者如堵。故西域胡人皆曰:‘班超之虏,其目若层波,异于中土。’”

永嘉之乱与“白匈奴”

公元四世纪初叶,西晋王朝在经历了短暂的统一后,因“八王之乱”的内耗而元气大伤,中央权威旁落,边疆控制松弛,最终在公元307年至313年间爆发了“永嘉之乱”。随着西晋政权的崩溃,原先被安置在边郡或自行迁徙至中原腹地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众多北方及西方民族(史称“五胡”),纷纷建立起自己的割据政权,中原地区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混乱与战火之中,大量汉人士族和民众被迫南迁。

在众多崛起的“五胡”政权中,由匈奴贵族刘渊建立的汉赵政权(后分裂为前赵和后赵)是较早称帝并对西晋造成致命打击的力量之一。参与这场历史洪流的民族成分极为复杂,其中,一支与传统匈奴主体可能有所区别、据称源自中亚地区、并与早期西迁的大月氏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游牧部族——嚈哒人(Hepthalites),在后来的历史记载中,有时被模糊地与部分入华的匈奴部落联系起来,甚至被称为“白匈奴”。

嚈哒作为一个强大的政治和军事实体在中亚兴起,其高峰期主要在公元五至六世纪,对当时的波斯萨珊王朝和北魏都构成了巨大威胁。他们以骁勇善战闻名,并且根据一些间接的史料描述和考古发现推测,其人群中可能包含了显著的印欧人种(欧罗巴人种)特征。

永嘉之乱后前赵军队(由刘曜领导)于公元328年最终攻陷洛阳城的某些史料笔记或后世转述中,出现了这样的记载:守城的西晋残余士兵在看到攻城敌军中出现了一些具有“碧瞳重睑”特征的士兵时,感到极为惊异,甚至以为是遇到了非人类的“妖异”,在巨大的心理冲击下丧失了抵抗意志,“弃甲而走”。

这里的“碧瞳”明确指向了蓝色或浅色的眼睛,“重睑”则指双眼皮。具有明显非中原体貌特征的成员,并且这种外貌上的差异给习惯了黄皮肤、黑眼睛、单眼皮为主的中原军民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和心理震撼。

随着历史的演进,像嚈哒人这样可能带有显著印欧特征的部族,以及其他众多来源各异的“五胡”部族,在中原的长期角逐、迁徙与杂居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与同样活跃在华北舞台上的慕容鲜卑等其他部族发生了广泛的接触、冲突乃至通婚融合。

慕容鲜卑自身也是一个起源于辽西地区、不断迁徙壮大的部族,他们先后建立了前燕、后燕、南燕、西燕等政权,其活动范围遍及今天的河北、山东、山西、辽宁等地。在与其他民族,特别是同样具有游牧背景或与西域有联系的部族融合后,慕容鲜卑部在其后续的历史演变和迁徙(例如部分融入北魏,部分继续向东北扩散)中,便将这些混合而来的基因带到了更广阔的地域。

有研究指出,在被认为是慕容鲜卑后裔的现代人群中,一个名为EDAR(外异蛋白A受体)的基因上某个特定突变(V370A)的频率,比典型的中原汉族人群显著偏高,差异可达23%左右。这个EDAR基因与东亚人群中常见的直发、较厚的头发、铲形门齿、较少的汗腺以及眼皮形态等多种表型特征相关联。

虽然将双眼皮的遗传完全归因于这一个基因位点过于简化,但EDAR基因突变频率的这种差异,确实从遗传学的角度印证了历史上北方民族与中原汉族之间存在基因交流,这种交流无疑是中原大地上一场深刻的基因“洗牌”,大量新鲜的血液,包括那些可能携带“重睑”基因的成分,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汇入了正在形成中的新的民族共同体。

从隔阂到最终融合

公元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的分裂局面,在这一历史性时刻,原北凉政权的君主沮渠蒙逊率众归附北魏。沮渠蒙逊是匈奴别部卢水胡的后裔,其家族长期统治包括高昌(今吐鲁番)在内的河西走廊及西域东部门户地区,据称带有楼兰地区的血统。

他归附北魏后,其家族成员,特别是他的二十七个儿子中的十九人,被记载与汉人士族或北魏统治阶层的其他成员通婚。这种大规模的政治联姻,加速了沮渠家族所代表的西域相关基因融入北魏上层社会乃至更广泛人群的过程。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孝文帝改革的深化,许多源自西域或与西域关系密切的族群,其姓氏也逐渐被纳入汉化体系。在记录北魏官制与姓氏的重要文献《魏书·官氏志》中,我们可以找到诸如车焜氏、尉迟氏、万俟氏等明显带有异域色彩的姓氏。

这些姓氏的源头,往往可以追溯到西域的城邦国家(如车师、于阗)或部族。它们的存在,如同一个个历史的印记,无声地诉说着那些曾经带着“深目重睑”特征的人群,最终如何跨越地理与文化的界限,汇入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他们的基因印记,也悄然流淌在后世子孙的血脉之中。

参考资料:[1]施小明,叶冬青,陆伟,李向培,沈冲,徐元勇,杨仕贵,胡以松.安徽地区皖籍汉族人群HLA-G基因多态性[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2,3(2):92-94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16

标签:西域   基因   王朝   中原   鲜卑   历史   北魏   部族   匈奴   双眼皮   祖先   公元   特征   知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