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V”路易号”选址于吴江路与石门一路交汇处,当游客们纷纷前来打卡拍照时,也不免好奇:为何要在繁华街心打造这艘“旱地巨轮”?
此时,懂“经”的老上海人会眯眼一笑:“这位置选得有道理的,船底下藏着秘密!”
01
—
浪漫的"Love Lane"
翻开1900年的上海地图,现在的石门一路位置标着"东芦浦"三个字。
这条苏州河支流可不是普通小河浜,当年来来往往的舢板穿行其间,尤其岸边梧桐树影婆娑。
其中一段路,因环境清幽成为情侣约会密径,所以为它起了个名字:"Love Lane"(爱情巷),还刻在了碑上,其实就是斜桥弄。
1844年,斜桥旧影(源自凯德韦尔Caidwell上尉手绘素描)
《同治上海县志·卷三·河道上》中提到:
东芦浦。一名溇浦,又名矴钩浦。引江水在徐公浦,合朱家浜东,涌泉浜,闸港,南、北长浜,出带浦桥(今打浦桥),通肇家浜,南入蒲汇塘。
这段古文揭开了东芦浦的身世:它曾是连接黄浦江与蒲汇塘的重要水道,南北贯穿今石门一路位置,河道弯曲如蛇行。
随着城市扩张,东芦浦被填平造路,一度叫“同孚路”、 “正阳路”、“中正北一路”,1950年,命名为石门一路。
南京西路、石门一路、凤阳路口
02
—
斜桥密码
1880年代,为连接河东的斜桥总会(今上海电视台址)与河西的张园,人们在东芦浦上架设木桥。
因河道走向与规划道路不垂直,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桥身均呈倾斜状,故称“斜桥”。
《静安区地名志》有写:“弄随桥名,桥因斜著” 。
斜桥弄因此得名,最初只是傍依东芦浦西岸的一条泥土小道,之后跨越东芦浦的斜桥随河道填埋被拆除,原址形成道路斜十字交叉口。
南京西路与石门一路交汇处的 “S”形弯道,系填平东芦浦河后保留的河道走向遗迹
经过时代变迁,斜桥路成为今天的吴江路。
03
—
早年的摩登之地
斜桥,在百年前就已经是摩登又繁华之地。
举个例子,1927年8月,上海名媛唐瑛和陆小曼在斜桥弄开了服装公司,《申报》还特意刊登了一篇标题为《云想衣裳记》的报道,介绍当其中一段是:
静安寺路爱巷(LOVE LANE)之口,有小肆临衢,晶窗内金阑灿然,作流云卷舒状,美乃无匹。檐牙之上,一市招亦金色,幕以零统断素缀合之织,斑斓如百衲衣……
04
—
市井烟火气
1943年:斜桥路更名为吴江路。
1960年,吴江路中段(石门一路至茂名北路)被规划为国营菜场与自由市场,承担周边居民“菜篮子”。
老照片显示:水泥摊位撑起油布棚,主妇攥肉票排长队,竹篮里活鱼蹦跳。
2000年改造前,这里是“平民美食天堂”,改造后,以休闲时尚与网红美食吸引着很多年轻人。
05
—
小河浜魔幻变身
石门一路和吴江路是两条紧密相连却又命运迥异的道路。
2025年,路易威登将全球唯一的“路易号”巨轮装置落户于此,成为现象级城市地标。
日均吸引超万人打卡,吴江路也因此迎来更多游客,激活了“后街经济”。
从东芦浦的潺潺流水到吴江路的烟火升腾,从斜桥的木桩到路易号的霓虹,
这条路用百年时光写就了一部小河浜“进化史”。
(文中老照片来自网友,感谢!)
更新时间:2025-07-0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