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亿美元“卖身”之后,星巴克的未来会怎样?

来源:市场投研资讯

(来源:刘润)

01

40亿“卖身”

星巴克,终于还是“卖身”了。

11月4日一大早,星巴克宣布,以40亿美元的价格,向一家中国的私募股权公司,博裕资本,出售其中国业务60%的控股权。交易完成之后,双方将会成立一家新的合资公司,总部设在上海,共同运营星巴克在中国内地的所有业务。而星巴克总部,将从一个“全资控股的运营者”,变成一个“持股40%的重要股东和品牌授权方”。

早在去年,市场上就不断有星巴克要出售中国业务的传闻。现在,靴子终于落地了。

可是,为什么最后卖给了一家私募股权公司?这个博裕资本,是什么来头?星巴克经历了些什么?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未来的星巴克会怎样?

先说结论。

1)未来的星巴克,可能会出现两种完全不同的门店;

2)一种,是坚守体验,继续在更高的价格带里发力。另一种,是追求效率,做小做快,回归咖啡的功能属性;

3)需要“第三空间”,就去第一种门店。需要“即买即走”,就去第二种门店。

为什么这么说?

我试着帮你梳理一下。

就从这个“博裕资本”开始。

02

博裕资本

博裕资本是谁?

这个名字,你可能有点陌生。但想快速认识它,你可以从它“投了谁”开始入手。

我举几个例子。

比如,蜜雪冰城。对,就是那个“你爱我我爱你”的蜜雪冰城。比如,北京SKP。就是那个中国最奢华的高端商场之一。

投资蜜雪冰城,意味着博裕知道如何构建一个强大的供应链,知道如何赋能上万个加盟商,如何把一杯几块钱的饮品,做成一门效率驱动的大生意。这是一种“把成本和效率做到极致”的能力。投资SKP,意味着博裕知道如何服务中国最有购买力的一群消费者,知道如何营造一种“场”的氛围,知道如何维护一个品牌的光环。这是一种“把体验和品牌做到极致”的能力。

博裕资本,就是这样一家既能投蜜雪冰城,又能投SKP的公司。

这种横跨“大众”和“高端”的能力,是一种独特的能力。这一点很重要。后面要考。

好。现在,我们快速了解了一下买家。

那么,星巴克又为什么要“卖”呢?

03

远程控制

因为,它得了一种跨国公司很容易得的病。

这种病的病根,出在“远程控制”上。

对于星巴克来说,远程控制,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是安全的壁垒。因为在全球大量的国家均有分布,西雅图总部制定了极其严格的“全球标准化SOP”。从门店设计到咖啡配方,从员工培训到营销活动,一切都按标准来。这就保证了你在北京国贸喝到的,和在纽约第五大道喝到的,几乎是一模一样的拿铁,也保证了品牌形象的统一和稳定。

但在另一方面,这套SOP,也是效率的枷锁。

举个例子。

成都一家星巴克门店的经理,发现本地年轻人特别喜欢花椒的麻味。他想,能不能推出一款“青花椒拿铁”?先不说这个想法靠不靠谱。光是要把这个想法变成现实,就得经历一个漫长的流程。上报中国区总部,中国区总部评估后上报亚太区,亚太区再和全球总部沟通。最终审批下来,可能半年都过去了。市场早就是另一副样子了。

决策慢。成本高。不灵活。

而这种病根,最终也会直接体现在星巴克的财报上。

04

致命悖论

根据星巴克2025财年第四季度的财报显示,星巴克中国同店销售额,增长了2%。

这个数字,是不是看上去还不错。至少是增长。

但是,如果绕到这个数字的背后,你会发现一组致命悖论。

一边,是交易量增长9%。另一边,是平均客单价下降7%。

也就是说,客流是上来了,但客人的消费金额却在下降。这种“以价换量”的趋势,会不断稀释星巴克创立以来最核心的,“高成本+高溢价”的根基。星巴克的成本,是为“第三空间”的优质体验而设计的。但它的收入,却越来越依赖于折扣和促销。

这样的增长,不一定是什么好事。因为星巴克,可能要付出稀释品牌价值和损害长期盈利能力的代价。

所以,致命悖论,会推动“星巴克的出售”。而远程控制,会推动“要出售给中国团队”。

原来如此。

可是,这个中国团队,为什么是“资本”公司,而不是“餐饮”公司呢?

05

另类资产管理公司

因为,星巴克需要的,不是一个新的厨子,而是一个外科医生。

什么意思?

博裕这类公司,是专业的“另类资产管理公司”。这类公司的商业模式,就是“买进来,做好,再卖掉”,通过提升公司价值来赚钱。它们的主业,就是给有潜力但遇到瓶颈的公司做“外科手术”,比如优化运营,比如加速开店,比如提升数字化,比如重组管理层,从而让这家公司更健康、更值钱。最后,在合适的时机,把它卖掉,赚取中间的巨大增值。

而餐饮公司,因为品牌文化冲突,业务精力有限,潜在竞争关系等等原因,反而未必擅长改造另一位同行。

所以,在前来“会诊”星巴克的名单里,几乎是清一色的“资本”公司。

哦?比如呢?

06

最终对决

有消息称,KKR、殷拓、高瓴、Primavera、红衫,都出现在了竞标名单里。

但是,最终进入决赛圈的,主要是这么两位。

一位,当然就是最终胜出的,有着“蜜雪冰城+北京SKP”独特经验的博裕。而另一位,是战绩显赫的凯雷资本。

对。就是几年前操刀麦当劳中国的凯雷资本。2017年,凯雷联合中信买下麦当劳中国时,门店数约2500家。但等到2023年凯雷退出其持有的股权时,门店数已经增长到5500家。据说,这笔投资给凯雷带来了高达6.7倍的惊人回报。

可以说,在给餐饮连锁动手术这件事上,凯雷是有成功经验的。

既然如此,那为什么最终胜出的,不是凯雷,而是博裕?

07

双重剧本

可能是因为,博裕开出了“双重剧本”。或者说是,复方药。

还记得我们前面说过的,博裕的两个独特的投资案例吗?

凭借运营北京SKP的经验,博裕懂得如何维护“第三空间”的奢侈品属性,守住星巴克赖以生存的高端品牌价值。知道如何营造一个“场”的氛围,如何让消费者心甘情愿地为体验支付溢价。凭借投资蜜雪冰城的经验,博裕又懂得如何进行规模化扩张,用效率换取市场。知道如何管理一个庞大的加盟或合作体系,如何用数字化工具赋能成千上万个小店。

站在今天中国这个更加趋近于“K型”的市场里,博裕这种“既能高端,又能大众”的独特能力,可能才是星巴克更需要的解药。

那么,拿到“双重剧本”的星巴克,未来将会怎样?

08

K型门店

如果大胆猜测一下的话,未来的星巴克,可能会出现“K型”的门店。或者说是,一个双面的星巴克。

第一面,是高端线,坚守体验。

在一二线城市的核心商圈、高端写字楼里,星巴克依然是你熟悉的那个样子。温暖的灯光,舒适的沙发,空气中弥漫着咖啡的香气。它会坚守“第三空间”的体验和40-50元的价格带,对抗精品咖啡的崛起。在这里,星巴克卖的不仅是咖啡,更是社交空间和品牌价值。

第二面,是大众线,追求效率。

在更广阔的市场里,你会看到大量小型的“SBUX GO”(星巴克快取店)。它们可能只有30平米,没有沙发,只有几个简单的座位,甚至只是一个窗口。它们店面不大,装修简约,学习瑞幸,做小做快,回归咖啡的功能属性。

毕竟,博裕和星巴克的合资公司的目标,是在中国,把门店开到20000家。

这是什么概念?

今天,星巴克在中国的门店数,大约是8000家。这就意味着,20000这个数字,不太可能全靠“高端线”实现。也意味着,一场浩浩荡荡的加速扩张,即将开始。

那么,巨大的投入之下,博裕能赚的回来吗?

09

价值增长

不好说。

就像我们前面说的那样,博裕这类公司赚的,是“价值增长”的钱。

而在这次交易里,博裕给星巴克中国的估值,所对应的估值倍数(EV/EBITDA),大约是13.3倍到16.7倍。

EBITDA,你可以简单理解为“一家公司在不考虑利息、税收、折旧这些财务和税务因素前的核心盈利能力”。估值倍数,就代表了资本市场愿意为这家公司每一块钱的核心盈利能力,支付多少钱。

这个数字很有意思。

它低于星巴克全球业务的约19倍,又高于瑞幸的约9倍。这就说明,资本市场依然认可星巴克的品牌价值。

而这中间的差距,就是博裕未来创造价值的空间。博裕的目标,就是通过几年的手术,把星巴克中国的盈利能力和增长潜力做上去,让它的估值倍数向全球水平看齐,甚至更高。然后,通过资本运作实现退出,获得丰厚回报。

所以,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10

自我革命

很多人说,这次交易,是星巴克的一次“卖身”。但其实,我更愿意看成是星巴克的一次“进化”。

或者说是,一家全球化公司,为了更好地适应中国本土市场,主动选择的一次“自我革命”。

星巴克的故事,又一次告诉我们,“全球标准”不是万能钥匙,“本土效率”的权重在变得越来越高。

不过,不管怎样,我还是挺喜欢星巴克的。

希望未来,我们依然能在一座城市最好的购物中心里,找到那个可以和朋友坐下来聊一下午的,散发着浓郁咖啡香气的星巴克。也希望,在更多需要一杯咖啡提神的匆忙早晨,我们能在街角随手买到一杯高品质的、即拿即走的星巴克。

一个用来“慢坐”,一个用来“快走”。

这,或许才是一家全球化公司的,最大的敬畏。

观点/ 刘润 主笔/ 二蔓 编辑 / 歌平 版面 / 黄静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7

标签:美食   美元   未来   中国   公司   资本   咖啡   效率   总部   市场   北京   能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