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 来
编辑|徐 来
《——【·前言·】——》
现在动不动就是40℃的高温天,老百姓家里都靠空调、风扇撑着。
古代皇帝天天穿龙袍,宫殿密不透风,按理说早就该热出病。
可清宫档案没记载皇帝中暑,反而还有吃冰喝凉、散步避暑的描写。
没有电,这些降温手段,到底怎么搞出来的?
清朝的皇宫,从来不缺冰,每年立冬以后,京城周边的河面就成了官府的“冰库”。
先把河面上的杂草浮泥清理干净,然后静等气温往下掉。
到冬至,冰层结厚一尺五寸以上,才开始正式采冰。
工人用专门工具按尺寸切割,大小统一,用木架托起,运进皇宫的冰窖。
故宫东华门外那口老冰窖,建在半地下,拱券顶、厚砖墙、内层抹灰,冬天封好口,春夏也融不了几块。
整座冰窖长11米、宽6米、埋深1.5米,一年能囤五千块冰。
冰块之间夹着麦秸、糠皮和麻袋,层层隔绝热气,温度保持在接近冰点。
到了夏天,御膳房的人从冰窖里抬出冰块,用布包住搬进宫殿。冰镇水果、降温水盆、冰饮制作,全靠这一冬天存下来的冰。
慈禧就爱吃“甜碗子”,哈密瓜瓤、藕片、莲子加冰块一泡,清凉透心。
这东西放到今天,标准的冰饮甜品。
皇帝桌案边还放“冰鉴”,最早见于春秋,清代样式更讲究。
青铜外壳,中层填冰,内层放酒食,冷气从夹层往外冒。到了唐代以后,有了木质冰桶,红木胎体配铜箍,底部挖孔排水,盖子微微透气。
夏天把它放屋角,空气就带着凉意。不用插电,不冒冷凝水,靠的就是材料厚重、结构合理。
宫里不是谁都能用冰。清代实行冰票制度,专人管理,分发严格。
高官贵人能领几块,大多数官员需要自费买冰。
“冰敬”这个词也从这里传出来,夏天要送礼,就送冰票、送冰桶,一看就知道这年头冰有多金贵。
太监推着“冰车”走宫内外,为皇帝随时准备冷饮。
木车外面包铅皮,里面放上碎冰,用棉布封紧,太阳再毒也不怕化。
到了三伏,冰车每日例行巡宫,配合太监送上冰镇饮品,哪怕皇帝在花园纳凉,也能喝上一口冷西瓜汁。
宫里建筑从设计上,就考虑了避暑需求。
寝殿外檐装上“堂帘”,天气一热,早上九点准时放下遮阳,晚上再收起通风。
这种帘子用绫罗绸布制成,不光挡光,还隔热,风从帘子底下钻进来,室内不会死闷。
大殿正午时分,室外40℃,殿内还维持在三十出头。
清代宫殿多采用“支摘窗”,窗格可以整块拆下,留下窗纱,让风直接穿过,白天热了拆下木窗,晚上再装上防虫挡风。
窗户上下对流,空气循环,比憋在密封房间舒服得多,风来得慢,但持续,屋里不闷人。
太和殿屋顶那些排着的脊兽,可不是装饰,每两个兽之间留有通风缝,一排十多个出口,专门用来排热气。
殿内热气往上飘,从屋顶缝隙钻出去,外头的风再从下方窗户灌进来,自然形成对流。
屋子会“呼吸”,人待久了也不头晕。
凉殿的设计更高级。圆明园有个“水木明瑟”,屋顶挂水轮,水从屋脊倾泻而下,水帘围一圈,内侧放上铜风轮,用水力驱动风扇。
风裹着水汽打在身上,蒸发带走热量,室内温度瞬间掉下三四度,连皇帝都愿意在这儿小憩。
唐朝玩得更早,“自雨亭”建在山脚,屋顶蓄水,太阳一升高,便放水成帘。
亭下气温立降五度,亭子本身就建在山林深处,加上水幕围绕,凉爽程度不输空调房。
水、风、建筑三样搭配下来,宫殿成了天然冷屋。
这些设计都靠人力和结构完成,没有一个按钮、没有一台机器。
凉殿不见水管,不见电扇,却比现代不少空调房舒服,凉得不硬、不干、不冲,老人、孩子也能受得住。
工匠们全靠经验和物理常识,把大殿设计成了会呼吸的空间。
宫殿凉不凉,不光看冰,也看怎么通风、怎么遮阳、怎么调水,古人没电,可不缺办法。
冰是存出来的,风是借来的,凉气是结构引出来的,一块砖一块瓦之间,都藏着避暑的智慧。
皇帝每天要在闷热的环境里处理政务,光靠冰块和凉殿远远不够。
三伏天一到,宫里就得靠人力、物力全力降温,连个坐姿、睡觉方式都安排得滴水不漏。
夏天最辛苦的,是那些手拿大葵扇的宫女。
几十人一组,一人摇一刻钟,交替不停,葵扇不比羽扇,风大、扇面广,摇起来能让空气快速流动。
这种“人肉电扇”分班排表,专人专岗,一刻都不敢懈怠。
皇帝坐在书案前头,宫女分列两侧扇风,角度要准,风量要稳,风不能直接吹脸,更不能扰乱桌上的文书。
身后还要站几人负责调节风向,根据太阳移动,和屋内温度变化调整站位。
这种扇风有专门的训练流程,不合格的宫女不能靠近皇帝。
坐久了,皇帝还要换坐垫,普通人用竹席,宫里更讲究。
雍正年间,就定制过象牙席,这种席子把象牙磨成粉,再制成细丝,用编织法做成整块凉席。
触手冰凉、不导热,皇帝午睡时常用这种席子,这种席子工艺复杂,一共只做了三块,被严令禁止流入民间。
除了席子,皇帝夏天也用瓷枕,这种枕头中空,有对流孔,睡下去头不闷。
瓷胎透凉,配上薄竹席,整套组合能压住暑气。
宋代就有这种瓷枕,到了清代变得更细致,瓷面光滑无瑕,很多都还带着龙凤纹饰。
服装也得换,到了六七月,御衣局会送来特制竹衣,用细如发丝的竹篾编成,贴身穿也不扎人。
竹衣吸汗快、透气强,穿在身上不贴肉,和棉麻比起来凉出一大截。
竹衣不能洗,只能晾晒,宫女每日定时换洗更衣,不沾灰、不留汗,一整套操作极其讲究。
饮食方面也全是降温路数。
御膳房专门设有冰镇区,三伏天每天送进来的西瓜、哈密瓜、荔枝,全泡在冰桶里。
慈禧偏爱甜冷口感的“甜碗子”,清晨就用铜勺把冰块敲碎,和哈密瓜、莲子、桂花糖浆一起调配。
端上来的时候,不光透凉,还带着香气。
水也是关键,平日饮水需温热,到了三伏,皇帝可以喝些凉白开,必要时还会加入薄荷、金银花、绿豆汤。
饮子提前泡好,放在冰桶里沉个半小时,入口微凉却不刺激肠胃。
这套配方按节气轮换,不伤身,还能解暑祛湿。
夜里也不能大意,宫殿夜间气温依然高,得靠通风加水盆降温,宫女会在地面洒水,带走热气,还在寝床四角放冰水铜盆。
铜导热快,一晚上下来,地面温度能降两三度。
有人以为这做法麻烦,但清宫就是靠这种细节,支撑起整个避暑系统。
光靠宫殿降温还不够,一到盛夏,皇帝干脆带着整个班底“躲”进山里。
承德避暑山庄就是专门为这个建的。
康熙年间开始修建,后续乾隆接手,整整耗了89年,才把这座皇家避暑胜地收尾。
山庄坐落在河北承德,地势比北京高,四周有山环绕,湖泊成片,森林遮荫,气温普遍比北京低5度。
夏天风一吹过,带着水汽和林间草木香,连站在院子里都能感到凉爽,这是实实在在的地理优势。
行宫建在湖边,房屋朝向讲究顺风,窗户高开低收,形成自然通风。
门前广植柳树、槐树,提供阴凉。湖水引入人工溪流,顺着宫道蜿蜒流动。
风过水面再进屋内,就像开了古代版冷风机。
这种“水风联动”的设计,实用不夸张,今天看也先进。
除了承德,还有玉华宫。
建在终南山海拔1200米的山腰,原本为武则天母亲祈福所建,后来演变为唐代夏季驻跸地。
玉华宫远离尘嚣,气候凉爽,每年七月,唐玄宗、唐肃宗常在这里停驻。
宫殿依山就势,用山泉水自然降温,周边森林茂密,夜晚甚至还得加被。
皇帝出行讲究排场,也讲究实用。
夏天专设“冰车”,太监推行,里面装满冰块和凉饮,每过一段时间就打开给皇帝降温。
整个夏天,皇帝的避暑系统动静不小。
宫殿降温靠设计,饮食降温靠细节,实在熬不过就整队搬山里住。
冰块从冬天就开始准备,衣服从材质就预防闷热,凉席、竹衣、瓷枕全是定制品。
这些操作放到今天看,手段虽古,思路并不落后。
参考资料:
1. 故宫博物院藏档案:《清宫内务府档案选编》卷三,《宫中冰窖使用制度记要》,故宫出版社,2015年
2. 《大清会典》及《圆明园四十景图咏》影印本,中华书局,2014年
更新时间:2025-07-0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