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忘“九一八” | 《纽约时报》中的九一八事变

《纽约时报》创刊于19世纪中叶(1851年),在美国乃至西方社会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纽约时报》自创刊以来就有了对中国的报道,其内容之丰富、涉及面之广、系列报道之深入,令人惊叹。“《纽约时报》中国观察记”系列,为《纽约时报》1854年至1945年间对华报道的选编,史料珍贵,视角独特。

如下为“《纽约时报》中国观察记”系列《浴火重生:<纽约时报>中国抗战观察记1937—1945》中对九一八事变的相关报道。




举国纪念九一八事变


哈雷特·阿班

1937年9月19日


上海1937年9月18日电:6年前的今夜,南满铁路被炸成为日本入侵中国的借口。在17个月内,日本占领了面积超过50万平方英里、人口超过3000万的东北三省和热河省。

今年7月7日,一名日本士兵在北平附近的卢沟桥一带进行夜间军事演习期间失踪。由此,中日之间的战争全面爆发。驻扎在中国东北的日本陆军已经相继占领了河北省和察哈尔省,并已靠近山西省的北部边界。这些地区的面积加起来比波兰全境还要大,居住着大约1500万的中国人。

三周前,笔者从一位日军大将处获悉,日本正计划派遣一支规模空前的远征军到中国,这将超过世界大战爆发以来任何其他国家派往境外的任何一支军队的数量。现在该计划已经付诸实施。

驻扎在华北地区和上海地区的日本军队现今已在人数上超过了意大利派往埃塞俄比亚的远征军,目前在增援途中和试图登陆的日军将让驻扎在上海三角洲地带的日军人数再翻一番。这些地区的日军总数将超过15万人。

许多人认为,如果日本希望通过1937年卢沟桥事变实施对华北地区的扩张,那么它犯下了两个判断错误。

首先,日本错误地认为中国会再次对蚕食其领土不予顽强抵抗。其次,日本没有准确地估计到反日情绪的高涨,中国的领导阶层、各党派及各派系已经形成规模庞大的抗日统一战线。

中国政府和人民庄严地纪念九一八事变6周年。他们誓言要继续抵抗这场不宣而战的侵略,直到敌人耗尽所有的财力和人力。

日本对中国的全面抗战做出了迅速的应对,全面封锁了中国的全部海岸线,同时,日军轰炸和炮击了其海军和空军力量射程范围之内的中国军队的每一个要塞和据点。

这场未曾宣战并且没有目标的战争已经使交战双方卷入了超过100万人的军力。双方已经有至少6万人伤亡。此外,财产损失巨大,双方的财政消耗更是飞速地攀升。


——摘自《浴火重生:<纽约时报>中国抗战

观察记1937—1945》


《浴火重生:<纽约时报>中国抗战观察记

1937—1945》



郑曦原 著

2019年1月第2版第2次印刷

当代中国出版社


01内容简介


1937年7月7日,日寇进攻卢沟桥的炮声宣告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从此,中国人民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开始了决定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全面抗战,并最终取得完全的胜利。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复兴的重大转折,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

《纽约时报》1937年7月至1945年9月的报道,以西方人的眼光较为全面地观察和记录了中国抗日战争的这段历史。这些报道和评论不仅反映了战争的惨烈状况和中国人民不屈不挠、浴血奋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重大贡献的客观事实,而且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民生等角度反映了当时中国的状况,以及世界人民对中国抗战的支持。

本书曾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列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百种重点图书”之一。


02作者简介


郑曦原 1963年5月出生于四川省内江市。先后就读于兰州大学、外交学院、北京大学,2005年在美国杜克大学桑福德公共政策学院做访问学者。曾任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副领事、驻希腊大使馆首席馆员兼政务参赞,外交部政策规划司参赞,中国驻孟买总领事、驻曼彻斯特总领事,外交部外事管理司一级巡视员。进入外交部前,曾任职于甘肃省康县岸门口镇政府、甘肃省文化厅、国家物价局。现为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特约专家。

著有《中国远古文化》《通向未来之路:与吉登斯对话》(与李方惠合著)、《高位的危机》(与以克合著)、《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南方周末》2001年度十大中文好书)、《共和十年——<纽约时报>民初观察记》(《北京晨报》2011年20本年度致敬图书)、《浴火重生——<纽约时报>中国抗战观察记)》(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百种重点图书”)。协助其父郑时文编著《穿过硝烟的军列——一个学生兵的朝鲜战争亲历记》。




推荐阅读


《纽约时报》中国观察记


力图以时报原始材料重现一个世界大国编年史的伟大尝试



《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1854—1911》

《共和十年:<纽约时报>民初观察记1911—1921》

《浴火重生:<纽约时报>中国抗战观察记1937—1945》


如下为该系列图书中其他两本的内容介绍:


《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

1854—1911》


郑曦原 著

2019年1月第3版第2次印刷

当代中国出版社


晚清是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本书所反映的时代,中国正经历着“千年未有之变局”,从独立自主的东方老大帝国沦为“东亚病夫”,传统的帝制和士大夫政治终结,军事、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发生了蜕变,人民承受着无与伦比的剧痛。《纽约时报》以当时中国人还未具备的近代眼光和技术,及时、全面、连续地观察和记录了这段历史,内容涉及内政、外交、国防、文化、社会、革命及华侨等方面,既是一份十分翔实珍贵的史料,又构成一部具有独特视角的晚清史。

本书被读者称为“《纽约时报》版的晚清史”(《南方周末》),“该书的编辑意义在于给我们送来了一面来自美国的镜子”(历史学者周振鹤);“当我们看到别人眼里的自己时,除了好玩,更多的感觉是惊讶,居然有那么多自己未曾察觉到的东西。”(三联生活周刊)


《共和十年:<纽约时报>民初观察记

1911—1921》


郑曦原 著

2019年1月第1版第2次印刷

当代中国出版社


1911年,辛亥革命终结了中国延续数千年的帝制,之后十年(1911—1921),中国处于前所未有的激变之中:新旧制度变换、新旧思想冲撞、各种政治势力交替,内忧外患,国民彷徨,许多影响中国发展的事物和思想皆发端于这一时期。危机与希望仅一线之隔。

《纽约时报》将目光紧紧追随着这个老旧帝国,客观记录了它告别帝制走向共和的艰难转身,留下许多相关的报道和评论,为其做了一份很有价值的第三方记录。以西方人的眼光,对当时中国的现实进行了分析,对其未来作了预测,给我们提供了观察历史的另一种视角,从这里可以看到历史的另一面。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9

标签:历史   纽约时报   事变   中国   日本   晚清   卢沟桥   帝国   日军   外交部   中央宣传部   共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