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疯了,美欧车企停摆倒计时!
2025 年 10 月,德国慕尼黑某汽车工厂的生产线已悄然放慢节奏,车间公告栏上 “芯片短缺预警” 的通知被反复涂改。
从 “预计断供 1 周” 改成 “已断供 12 天”,再到最新的 “恐波及全生产线”。
同一时间,荷兰海牙的经济事务部大楼里,大臣卡雷曼斯正对着电话那头的中方代表放低姿态。
直言 “希望能当面沟通化解分歧”。曾经底气十足的欧洲,怎么突然就慌了神?
这一切的导火索,藏着一场堪称 “荒诞” 的跨国夺权。
9 月底,荷兰经济事务和气候政策部毫无征兆地甩出一道部长令,目标直指中资控股的安世半导体。
没有任何调查程序,没有一份完整证据,荷兰政府直接联合公司内部的荷兰籍、德国籍高管,硬生生夺走了中资股东闻泰科技的控制权.
更讽刺的是,安世半导体能从十年前的濒临破产,做到如今 “全球每两辆新能源车就有一辆用它的芯片”,全靠中国资本注入和技术升级。
夺权还不够,荷兰紧接着上演了一出 “极限施压”。
控制安世荷兰总部后,他们以 “总部名义” 向全球分支机构发邮件,宣称公司全面停摆,暂停所有生产和薪资发放。
明摆着是想搅乱安世中国工厂的军心 ,要知道,东莞工厂承担着安世全球 70% 的芯片产能,一旦这里乱了,全球汽车供应链都得跟着 “跳闸”。
可他们忘了,中国企业和中国政府从来不是任人拿捏的软柿子。
安世中国当天就发布声明:国内生产不受影响,员工工资足额按时发放,所有订单正常推进。
一边是荷兰的 “粗暴掠夺”,一边是中国的 “稳扎稳打”,谁在维护商业秩序,谁在破坏规则,高下立判?
真正让美欧和荷兰坐不住的,是中方精准到 “点” 的反制。
既然荷兰要抢 “股权虚名”,中方就直接掐住 “产能实脉”, 东莞工厂暂停向荷兰总部及美欧合作车企供货。这一下,全球汽车产业瞬间炸了锅。
欧洲汽车协会紧急发布报告,警告 “若芯片断供持续到 11 月,欧盟车企将减产超 30 万辆”。
美国通用、福特等车企更是连夜派代表飞往荷兰,催着卡雷曼斯赶紧解决问题。
荷兰当初算计着 “抢了总部就能掌控产业链”,怎么就没算到 “核心产能攥在中国手里” 这个最关键的账?
眼看美欧客户的催逼越来越紧,卡雷曼斯终于从 “装聋作哑” 切换到 “急着求和” 模式。
但这位始作俑者的姿态依旧傲慢,一边求着见面,一边还在扯 “国家安全”“保护知识产权” 的幌子,声称荷兰的行为不是为了配合美国围堵中国半导体。
更有意思的是,荷兰的 “焦虑” 里还藏着政治算盘。距离荷兰议会选举只剩不到 10 天,卡雷曼斯原本想靠 “打压中企” 讨好右翼选民。
没想到玩脱了,把美欧车企逼到了绝境,反而引来了国内产业界的骂声。
现在急着求见中方,与其说是 “化解误会”,不如说是想赶紧找个台阶下,保住自己的政治前途。
可中方的态度早已明确:想谈可以,先把非法掠夺的资产还回来,停止那些毫无根据的指控。成年人的博弈里,哪有 “闯了祸还想全身而退” 的道理?
这场芯片风波,其实戳破了美欧的一个致命短板:他们总想着在科技领域围堵中国,却早已在供应链上和中国深度绑定。
安世半导体的芯片,小到汽车的中控系统,大到新能源汽车的动力模块,美欧车企根本找不到替代供应商。
而中国不仅能精准切断供应,还在加速推进芯片自主研发,就在荷兰夺权事件发酵期间,中国首款车规级智能功率芯片成功量产,进一步降低了对海外技术的依赖。
这意味着,未来美欧再想搞 “脱钩断链”,付出的代价只会越来越大。
说到底,荷兰的这次 “冒险”,给所有觊觎中企资产的国家上了一课:中国早已不是过去那个 “忍气吞声” 的国家。
现在的我们,既有 “保护自己资产” 的底气,也有 “精准反制” 的实力。
美欧如果还抱着 “霸权思维” 不放,继续破坏国际商业规则,最终只会反噬自己。
毕竟,在全球化的今天,合作共赢才是正道,靠掠夺和围堵,永远走不远。
更新时间:2025-10-2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