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西汉年间,有个书生叫匡衡,老家是山东枣庄的。当时,枣庄还有更好听的名字,叫兰陵,就后来兰陵王那个兰陵。地方好地方,可匡衡八辈子贫农,穷得叮当响,连油灯都点不起。
哪里是什么寒门,根本就是没门。匡衡相信知识改变命运,读书走上人生巅峰。
匡衡特别爱读书,又特别求甚解。不过,白天他要帮家里种地、做家务,因而读书的时间大都放在晚上。有月亮的时候他就借助月光读书,没月亮的时候,他就在自家墙上凿了一个洞,偷邻居家的光读书。读书人的事,怎么能说偷呢,借光就是这么来的。
匡衡不是砸墙是借光
为了能读更多的书,他将目光盯上本村藏书最多的有钱人家,提出只要让读遍他家的书就免费给他当佣人,后来这位"借光达人"官至丞相。这就是家喻户晓的“凿壁偷光”的历史故事,被列入小学课本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学子勇毅前行。
“凿壁偷光”之说源于东晋葛洪所著的《西京杂记》一书,其中记载为:“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1600多年来被无数人翻阅。
不过,很多人对匡衡的了解多止步于此,他的结局是什么,留下把柄,为什么老师都不愿意讲给学生呢?
下面小姐姐讲史就带领大家一块来探寻那些鲜为人知的事儿吧。
匡衡的父母终日劳作却常常食不果腹,匡衡出生后,他们就用当时煮东西所用的一种炊具为匡衡起名叫“鼎”,作为匡衡的小名,希望他以后吃喝不愁,衣食无忧,更希望他能够拥有尊贵、显赫的地位。
匡衡字“稚圭”,至于他出生的年月和去世的年月历史均无记载。
匡衡画像
懂事后的匡衡果然没有让父母失望,他善于思考,学习非常刻苦勤奋,做功课精益求精,常常令身边的人对其赞赏不绝。
就连生僻字奇多的《诗经》一书他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诗经》作为古代学子们的必读书目,被孔子奉为经典。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匡衡将《诗经》反复诵读,用心思考体会,领悟颇深,当时流传着这样的话:“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
年轻的匡衡名声大噪,街坊邻居都看好他,希望他将来考取功名荣耀家乡。
当时的选官制度,射策考试就是士人入仕的重要途径之一。
匡衡文学功底雄厚,他凭借多年积累的渊博学识参加了官府组织的射策考试。
可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的入仕之路异常坎坷。
作为寒门学子的匡衡,因学术观点与朝廷主流相悖,在科举考试中屡遭挫败,他一连落第了九次,最终才以丙科及第。
考中的匡衡开始步入仕途。
匡衡的仕途起步是任太常掌故一职,负责掌管礼乐制度等。这个职位的品级并不高,但匡衡可以在工作中接触大量的珍贵文献,他的学识进一步提高。
后来匡衡任平原郡(今山东省德州市中南部及齐河县、惠民县、阳信县一带)文学卒史,掌管当地学校和典章故事。那时匡衡的地位比书佐稍高些,他的俸禄是一百石。
人生的拔高,使匡衡结识的文人学者越来越多,声望也越来越高。
可是,他的仕途却如他参加射策考试那般,非常的不顺利。
他一直不得重用。
当时他身边的一些人很为他感到可惜,就向汉宣帝刘询举荐匡衡。
可这位汉武帝的曾孙却并未如汉武帝独尊儒术。尽管汉宣帝从小就跟随儒学大师澓中翁学习儒术,而这个皇帝却对儒学门人并不感兴趣,因而对学富五车的匡衡一直不感冒。
多年来,匡衡在官场上一直原地踏步走,直到汉宣帝去世后。
汉宣帝的儿子刘奭即位,即汉元帝,西汉的第十一位皇帝。
汉元帝身边有个叫史高的大司马,他是汉宣帝的祖母史良娣的兄弟史恭的长子,是宣帝的托孤大臣之一。
史高
汉宣帝去世前为元帝安排了“三驾马车”为托孤大臣,乐陵侯史高领衔,太子太傅萧望之、少傅周堪为副。
史高的心中有个不可告人的小秘密:他知道自己的副手萧望之和皇帝之间有着深厚的师生关系,他很担心在不久的将来萧望之会掌握实权,凌驾于自己之上。
史高身边有个叫杨兴的心腹,他建议史高说:“您目前急需提高声望,最好走“荐贤”之路。匡衡这个人并非等闲之辈,他的能力很强,您可向汉元帝举荐匡衡。”
史高接受了杨兴的建议,将匡衡托举到汉元帝面前。
从此衡托的仕途之路一路飙升。
初元二年(前47年),匡衡被征辟为议曹使,掌言职。
不久,汉元帝任命匡衡为郎中,分掌各司事务,属员外级的高级官员,他可以向皇帝随时建议,其职位仅次于丞相、尚书、侍郎。
汉元帝
后来汉元帝又提升匡衡为“博士”, 加上“给事中”之衔称,让他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从事教授生徒,可出入宫庭,常侍帝王左右,成为皇帝身重要的大臣。
至此,匡衡已成为很多人羡慕的“凤凰男”。
被汉元帝重用的匡衡凭着自己深厚的儒学修养和政治才能,为朝廷做出了多方面的贡献。
匡衡精通《诗经》,经常运用儒家经典来劝谏汉元帝施行仁政。他看到长安地区频繁发生地震、日食等自然灾害,一些百姓认为这是上天对统治者的警告。对此,汉元帝心生畏惧。
匡衡就借机规劝汉元帝,他上疏《上政治得失疏》建议汉元帝:
减少宫廷开支,提倡节俭;
完善制度,整顿吏治;
亲近忠臣,远离奸佞;
推行教化,改善社会风气。
汉元帝毫不犹豫地采纳了他的建议,还提拔他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匡衡在朝中的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
匡衡是儒学方面的大佬,在解读《诗经》方面得到汉元帝的赞赏,汉元帝很喜欢听他的讲解,不知不觉这位皇帝对儒家学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在治国理政方面倚重“柔仁好儒”的思想。
匡衡成为汉元帝身边的大红人。
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匡衡被任命为丞相,封乐安侯,食邑六百户,成为百官之首。
汉元帝在位期间汉朝比较强盛,但也是衰落的起点。当时宦官、外戚与儒臣之间的激烈冲突不断。
汉元帝对两位师傅萧望之、周堪特别信任,他们又都是儒臣,加上在汉宣帝时,萧望之就曾在皇帝面前美言说:“匡衡擅经学,有师道,可召见”。匡衡很自然地就站在他们一边。
外戚史高被冷落。
史高与萧望之之间矛盾激烈。史高联合宦官里呼外应打压萧望之,最终将年近70高龄的萧望之逼得自尽。
匡衡因畏惧其权势而未敢直接对抗。
汉元帝长期患病后,无法亲理朝政。
他天真地以为石显是个宦官,又长期典领中枢,他没有家室,不会结交外党,值得信任,于是就把各种政务都交给石显。
石显
当时政事不论大小,都根据石显的话决定。
石显位高权重,权倾朝野,百官都恭敬侍奉石显。
石显非常精明,对汉元帝很会察言观色,就如后来的和珅那般得到皇帝的极为信任。
他一面进言苛捐杂税,一面结党营私,暗中操纵朝政势力,自己从中中饱私囊。
石显为人极其狡诈,常用诡辩陷害异己,对于违逆他的人,一个也别想有好日子过,石显对他们全部处以严刑峻法。
例如,光禄大夫周堪、宗正刘更生都被他陷害,被废官禁锢;太中大夫张猛、魏郡太守京房、御史中丞陈咸、待诏贾捐之也都被他治罪。
贾捐之被弃市处死、张猛被逼自杀于公车署内、陈咸抵罪,被剃去头发,服城旦之刑,刑期为五年,夜里筑长城,白天防敌寇(站岗)。
郑地长官苏建握有石显私信,将信上奏汉元帝,被石显知道,立刻对其判了死罪。
匡衡也很害怕石显,坚持立场不与权阉同流合污。不过匡衡在丞相之位作为百官之首,他却对石显的作为听之任之,因软弱和妥协失了职。
前33年7月8日,42岁的汉元帝病逝在长安未央宫。
太子刘骜,也就是王莽的姑姑王政君所生的儿子继位,是为汉成帝。
匡衡上书汉成帝弹劾石显,列举其一系列罪恶,最终将石显扳倒。
可是就在石显被清算后不久,司隶校尉王尊对匡衡奏了一本,他说匡衡:“知石显等专权擅势,不以时白奏行罚,而阿谀曲从,附下罔上”。意思是说匡衡作为丞相有失职之罪。
史料记载,匡衡闻讯后"惶惧"异常,立即上书请辞,主动上交丞相和乐安侯的印绶。
刚即位的汉成帝,正需要匡衡这样的老臣稳定朝局,他在处理这事上很有智慧。他拒绝了匡衡的辞呈,并下诏安抚:"君遵修法度,勤劳公家,朕嘉与君同心合意。"
这,给足了匡衡颜面。
不过,从此以后的匡衡一直处于如履薄冰的状态。
一有风吹草动,他便立即上疏请罪求退。
可,每次都被汉成帝劝阻。
匡昌
后来发生了一件令匡衡胆战心惊的事:他的儿子匡昌因杀人被捕,匡昌的部属与匡衡的弟弟匡盛密谋劫狱,被捉拿,朝野震动。
匡衡知道这是重罪,赶紧“免冠徒跣”(脱帽赤足)入宫请罪。
这种请罪方式是汉代大臣请罪的最高规格。
匡衡并没有十足的把握能求得皇帝的原谅。
出乎意料的是,汉成帝再次宽容了他,并对其 “慰劳之”。
成帝之所以这样做,一方面他需要平衡外戚王氏势力,匡衡作为儒臣代表具有制衡作用;另一方面,匡氏家族在地方势力深厚,过度打压可能引发动荡。
到了永始元年(前16年)日食时,匡衡再次请辞。
成帝仍以"君遵修法度"为由将匡衡挽留了下来。
可晚年的匡衡却没有坚守道德底线,未能战胜贪欲这个"心中贼",在人生中留下污点,留下把柄。
公元前36年,匡衡因辅佐汉元帝有功,被封为乐安侯,封地在临淮郡乐安乡(今安徽省泗县一带)。
按照封地划定,其南界应以"闽佰"为界。
初元元年(前48年)的临淮郡地图却将"闽佰"误记为"平陵佰",阴差阳错却导致匡衡的封地多出了四百顷。
作为经学大师的匡衡本应恪守儒家道德准则,发现问题要上报。可他却选择了沉默,任由下属将错就错地将这些土地划入自己封地,还照常收取田赋。
就这样持续了六年之久。
到了建始三年(前30年),被司隶校尉王骏等人发现,他们上疏弹劾了匡衡。
说匡衡:“专地盗土以自益”。
人证物证齐全,尽管汉成帝念及匡衡的功勋与学识,但面对确凿证据,不得不将其免职。
晚节不保的匡衡被革职抄家贬为庶人,遣返回兰陵老家,最终回到了他小时候那个破败不堪的老房子,没过几年,匡衡带着无尽的悔恨及“披着儒道外皮的伪君子”的骂名凄惨死去。
其实匡衡的封地问题并非个案。西汉中后期,土地兼并本来就很严重,贵族官僚侵占民田的现象层出不穷。汉哀帝时的限田令和师丹等人的"井田"之议,都是针对这一社会问题的应对之策。
匡衡出身贫寒,靠勤学苦读跻身仕途,最终位极人臣,可他却因晚节不保而身败名裂。他这种由盛转衰的人生轨迹,和西汉的另一位贫苦出生的名臣公孙弘如出一辙。两人都以经学见长,都曾官至丞相,也都因晚年在权力面前迷失自我而没有坚守道德底线留下污点,落下把柄。
因匡衡“凿壁偷光”的精神价值远超其人生污点,如果将他的人生污点呈现就很可能会削弱榜样力量。这也是传统文化中的”隐恶扬善”,另外,年幼的学生并不真正具备道德判断的能力。因而,匡衡所留下的把柄正是很多老师不愿意告诉学生的。
更新时间:2025-05-1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