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知道我为何要在临死罢黜他?”躺在病榻上的李世民对儿子交代道。
李治双眼含泪,等待着父皇的进一步安排,李世民继续说道:“我走后,你可立即召回他,任命他为仆射,切记,你要亲自任命,若是他犹豫再三,不肯受命,那就杀掉他。”
李世民乃是中国历史上数一数二的雄主,能够让其在临死,任命为托孤大臣的人,必然不是一般人,这个人是谁呢?其曾经立下过哪些丰功伟绩?
这个人曾在古典小说《隋唐演义》当中出现过。
在小说家的笔下,此人成为了诸葛亮一般的存在,讲到这里,想必大家已经知道了这是谁。
此人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徐世勣,在小说当中他被称作徐茂公,因为其曾为大唐江山立下过汗马功劳,因此被唐太宗李世民赐姓“李”,历史上有称呼其为李勣。
问题来了,为什么“世”字消失啦?且看李世民这三个字,按照古代的规矩,皇帝登基后,组合成皇帝名字的汉字,就拥有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世”与“民”这两个字就会成为一块禁地,徐世勣中间这个“世”字也就必须得拿掉。
徐世勣出身世家大族,熟知中国历史的国人,大概听说过这样一句话:流水的王朝,铁打的世家。
意思是说在王朝的更迭当中,世家大族能够始终稳如泰山。
徐世勣聪慧善谋,眼看着隋末乱世的到来,意识到属于自己的时代来临。
乱世之中,若是能够选准主公,必然就能够为自己的家族在未来发展中,谋得一稳固的靠山。
初出茅庐之际,其选择是瓦岗寨起义军,这支队伍当中有后来名扬天下的秦叔宝、尉迟恭、罗成以及程咬金等人。
徐世勣在这个过程当中,和这些人之间建立了深厚的铁血情义。
瓦岗寨起义历经过一次领导人的更换,原来带领他们打天下的是翟让,后来,李密在他们的拥护下成为新的领导人。
徐世勣等人主要考虑到世家大族的影响力,李密的身份为其凭空增加了许多含金量。
只是此人并非那个时代的天选之子,那个时代的天选之子年轻有为,将来会在虎牢关一战封神,成为令许多人都难以忘怀的存在。
这个人自然就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李世民。
公元618年,无论是对于中国历史而言,还是对于这些身处风云时代的枭雄而言,都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
中国历史上另外一个雄壮的朝代——唐朝,正在大踏步地向我们走来,李渊在长安宣布了长安的成立。
李勣被封为了黎阳总管上柱国,获得莱国公的爵位。
后来,又加封为右武侯大将军,爵位又改为了曹国公。
恩宠加身,还能保持忠义本色,不乱其心者,都是其本人所处的那个时代的精神丰碑。
李勣就是这样的存在,后来其故主李密因造反,兵败被擒,为了个人的前途,他不必趟这趟浑水,但是仍旧挺身而出,向故主求情。
造反无论在哪个朝代都可以是诛九族的大罪,聪明人权衡得失利弊,必然不会涉险其中,但是李勣却有自己的思量。
都是世家大族,权衡利弊者多,而重情重义者少,若是这个时代人人都选择前者,而放弃后者,这个时代就会少了许多情义的色彩。
人生在世,情义不应该是底色吗?况且,若是自己能够轻易背弃故主,不更证明自己将来有一天会背弃当今的大唐王朝吗?
他做出了最对的选择,不仅向全天下证明了自己的忠义,也借着这个事件向天下证明了大唐的仁义与宽容。
在很多人看来,天下初定之后,许多武将就会黯然失色,接下来更多的是文人的天下,如同当年陆贾对汉高祖刘邦所提出的那句:马上得天下,安能马上治之?
陆贾这句话说得非常明白,天下初定以后,要想天下大治,就必须从马背上走下来。
这也是为什么历代的君主更渴望要一个“文”的谥号,而不是“武”的谥号!
举例说明,曹操在生前明确说过自己想当周文王,而他的儿子曹丕却在父亲死后把“文”为了自己,把“武”给了父亲,曹操便成为了魏武帝。
因此,李勣的后半生或许会和许多名将一样,从此黯然失色,如同从夜空坠落的星辰。
但是对于而言,他的人生巅峰还远远没有到来,后来的他又经历了哪些事情呢?
公元625年,通过玄武门之变,李世民从秦王变成了唐太宗。
这位后来被当时周边民族称作为“天可汗”的雄主,开始了开疆拓土之路,他需要为后来子孙扫平发展路上的一切障碍,好让大唐天下在未来数十年当中,不仅走得快,还得走得稳。
贞观五年,其与另外一位大唐军神李靖,奉命攻打东突厥,东突厥的吉利可汗在北部草原经营多年,麾下骑兵骁勇善战,又占据着地利之便。
按照《孙子兵法》里的理论来说,李勣与李靖的行为属于千里奔袭,后勤补给以及将士的心理等问题会在这一过程中频频出现。
想一想三国时期,曹操与袁绍在官渡的对决,厉害如曹孟德,到了最后只能留下一句:“再给我十五日,我一定给你们一个结果!”
这已经是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他只能自己带领麾下亲兵去偷袭袁绍的粮库——乌巢。
由此可知,当年的李勣当得有多艰难,然而其却率领数千名士兵,取道云中,在白道一带与吉利可汗相遇,打得敌人仓皇而逃。
然而,这并不是其人生的一个结尾,而是走向另外一个辉煌的起点。
贞观十五年,薛延陀军偷袭大唐,李勣临危受命,率领与薛延陀对峙,光是这一场战争,其就歼灭了三千名敌人,又俘虏了五万多人,至于缴获的粮草辎重更是数不胜数。
由于其功勋卓旭,唐太宗在将其画像挂入了凌烟阁当中,凌烟阁在大唐子民的心目当中,是一个十分神圣的存在,这个地方就好比大唐青年心目当中的精神图腾。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画像当中,李勣排名第二十三。
获得了如此巨大的荣誉之后,其并没有停止脚步。
在讨伐辽东的过程当中,其仍旧与唐太宗共同前往,在这一过程中,其不仅获得了最后的成功,而且还创造出了一个成语。
也就是后来称为三十六计之一的瞒天过海。
在征战的过程当中,他生病了,按照医嘱,需要以人的胡须为药引,唐太宗割下自己的龙须。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在古人看来,这都是十分宝贵的东西,由此可见唐太宗对他的重视。
在病重之际,其还特意把李勣定为了托孤大臣,故意将其贬斥到外地。
这是君王的权术,此人已经恩宠有加,若是新君继位,对其没有其他恩宠,此人与新君之间就不会产生新的联系。
什么样的文章最为动人?先抑后扬。
用人之道同样如此,先给一巴掌,这就是威,让手下感知到君主的威严,而后再递出一颗甜枣,感知到甜意后,自然就会感恩君主的恩宠。
这就是恩威并济,只有这样才能出色地拿捏住臣下。
李勣自然知道这是唐太宗的手段,从被贬斥的那一刻起,他就在等待新君继位,既然知道这是皇帝的手段,在接到新君的任命以后,其自然是欣然前往。
李治即位后,也曾多次向其求教,比如在是否立武则天为皇后这一件事情上。
很多人都给出了非左即右的回答,只有他给出了一个出色的回答:此乃陛下的家事,臣等无权过问!
其实,李治的心里当中已经有了答案,这次求问不过是为了试探一下臣子们的意见,
当然,他也始终没有走下马背,公元666年,他率兵征伐高丽,为大唐解决了东北方的威胁。
遥想当年,隋炀帝杨广曾派兵数十万,都未曾完成这一壮举,到了其手中,这一隐患得到了彻底的解决。
公元669年,李勣去世了,享年76岁,但是他的功绩却永远地留在了历史长河之中。
参考资料:
1、李勣 - 百度百科
2、一五五、山东历史名人:李勣(jì)——齐鲁壹点2021-04-08 15:17
更新时间:2025-04-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