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木
暑假一到,广大双职工家庭便陷入“上班、带娃”的两难境地。此时,各地工会、社区、单位纷纷推出的托管服务,恰如一场及时雨,缓解了万千家庭的现实焦虑,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官方带娃”。
毫无疑问,“官方带娃”是公共服务主动补位、精准纾困的积极尝试,在推动构建育儿友好型社会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既为家长们分担了压力,也为孩子们的假期增添了乐趣。不过,其中一些现实问题也需我们冷静审视:因场地等客观限制导致名额的紧俏让部分家庭望而兴叹,托管时间与家长上下班节奏的不匹配带来新的不便,活动内容的单一性也可能影响孩子的参与热情。
倘若这些问题处理不好,不仅会造成公共资源的浪费,辜负了家长们的殷切期待,更难以让孩子收获成长,还可能失去对托管本身的兴趣,这无疑背离了政策设计的善意,滑向形式主义的边缘。
如何让这份民生关怀真正落到实处?
首先,定位需更清晰,供给需更精准。“官方带娃”的核心价值在于解决家长后顾之忧,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它首要解决的,是“看护难”的燃眉之急,还是提供素质教育的有益补充?或是重点为困难家庭儿童托底?深入调研不同家庭结构、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真实、迫切需求,避免“一刀切”,是实现服务有效供给、精准发力的关键一步。
其次,保证资源投入与服务质量。充足的、可持续的经费投入是保障服务安全、规范运行的基础,确保场地、设施等硬件到位。然而,专业人员的配备与培养,才是托起服务品质的核心支柱。仅仅依靠志愿者或退休人员临时“凑数”,难以支撑长期、稳定、高质量的服务。对参与服务的教师、社工、保育员进行系统培训,提升其在安全看护、活动引导、兴趣激发及心理关怀等方面的专业能力,并保障其合理的待遇与工作条件,吸引和留住合格人才、确保服务持续优化发展。
再者,活动内容设计以孩子为本。托管时光不应是课堂的简单延伸或枯燥的“圈养”。活动内容的设计应丰富、科学、兼具趣味性与教育意义,充分尊重孩子的年龄特点、兴趣所在和发展需求,警惕将低龄托管变成知识灌输的“小学化”倾向。
效果如何,最终要看孩子是否安全、快乐、有成长,家长是否切实减轻了负担、感到心满意足。努力在精准定位上用心,在资源投入和质量保障上用力,在内容设计和效果评估上用情,定能让政策的 “清泉”充盈孩子们的暑假,滋润千万家庭的心田。
更新时间:2025-07-1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