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历史上“秋雨伤禾稼”的若干记载,以莱阳文登为例

连续阴雨天气过后,这两日总算放晴。但从预报信息来看,本周后续仍可能继续降雨。今秋雨水之多,着实令人无奈。

秋季于胶东,为玉米收获、麦子播种之期。此时雨水连绵,难免伤农。胶东半岛总体偏旱,如此秋雨近年少见。但放眼历史长河,却也能找出不少“秋雨伤禾稼”的相应记载。接下来就选取莱阳、文登两县为地域范围,以县志为参考,简要列举其例。

一、莱阳县

据民国版《莱阳县志》记载,早在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秋,当地就曾出现过“大水”之灾。虽然县志没有具体详细提及前因后果,但原因不外乎连续降雨,结果多半会导致歉收乃至饥荒。

此后,从清代至民国中前期,该县先后出现过七次明确的“秋雨伤禾稼”的情况,分别是:

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秋,雨伤禾,饥;

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秋七月,大雨水溢,漂没房屋,禾稼尽伤;

雍正十一年(1733年)秋,雨伤禾稼,岁饥;

同治元年(1862年)春,大疫;秋七月,又大疫,死者无算,淫雨连绵,淹没禾稼,飞蝗过境,谷叶尽伤;

同治四年(1865年)秋七月,大雨淹没禾稼,房舍坍塌无算;

光绪十八年(1892年)夏,旱;秋,大雨伤稼;

民国三年(1914年)秋九月,大雨连旬,谷生芽,河水泛滥。

二、文登县

在清光绪版《文登县志》当中,所收录之明清时期的“秋雨伤禾稼”相关情况更多,具体如下:

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秋,大水;

隆庆四年(1570年)秋,大水,禾稼尽淹,漂民庐舍;

万历十七年(1589年)秋,大雨;

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七月初七日午(注:农历七月已入秋),有黑气自东北来,飙风暴做,大雨如注,经三昼夜,庐舍倾圮,老树皆拔,禾稼一空;

清顺治七年(1650年),春夏旱,秋大水,禾稼尽淹。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秋,雨伤禾稼,饥;

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七月,大雨,水溢,漂溺庐舍,禾稼尽伤,迎仙都(注:当时文登县下设“都”,相当于其他县所设之“乡”)尤甚,知县王一夔申请于桃花村开厂煮粥,自十二月起,至明年四月止,乃借谷接济;

乾隆十二年(1747年)七月十五日,烈风拔木,雨复大作,禾稼尽伤;

乾隆二十年(1755年)七月,大风雨,伤禾稼,屋垣倾圮者半;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六月初二日,雨,至九月止,伤禾稼,屋舍倾圮,饥;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八月,大雨浃旬,禾稼半死,谷穗生芽;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秋,多雨;

嘉庆四年(1799年)七月,大风雨,伤禾稼;

嘉庆十六年(1811年),是年春旱,秋大水,大饥;

道光元年(1821年)秋,雨水,螟食禾殆尽;

咸丰三年(1853年)七月,大风雨,伤禾稼;

光绪二年(1876年)秋,大雨,禾尽伤,大饥;

光绪十七年(1891年)七月十一日,大雨,海溢,河水暴涨,东南乡之高村集、东北乡之桥头集、西南乡之周格庄、望仙庄、岭东村、泽头集、桥上村、邢家岛、姚山头诸处,冲毁庐舍数千间,田地万余亩;

光绪十八年(1892年)夏,旱;秋,大雨。


对照以上信息,两县同时出现“秋雨伤禾稼”的年份共有三次,分别是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和光绪二年(1876年)。以此推断,在这三年之中,胶东的“秋雨伤禾稼”涉及范围应该较为广泛。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自乾隆朝之后,胶东民间闯关东的风气越来越盛。类似“秋雨伤禾稼”的情况发生后,常常会出现一次闯关东的小高潮。倘若在闯关东家族的族谱中见到上述年份的记载,就很有可能与此有关了。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5

标签:历史   文登   莱阳   胶东   秋雨   乾隆   光绪   大雨   庐舍   大水   县志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