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倬云先生仙逝,哀悼纪念者众,但也有一些质疑他的学术成就、史观的声音。
我对历史完全不感兴趣,许倬云的专业书也没读过几页,所以并不了解他的观点。
只是单纯地觉得作为一个个体的生命,出生就是残疾,后来又经历了多次手术,他是如何在痛苦和生命的局限之下,开拓出了一个自由的思想世界,活出了这样一种可能性,活出了生命的尊严和光彩?他是如何将个人的痛苦,拓展到对世界的悲悯?这些,都是他的生命所打动我的部分。
许倬云遭遇到的第一个不公平,就是他的出生。
许倬云出生于1930年,生他的时候母亲38岁,生下的是一对双胞胎,许倬云后面还有一个弟弟,叫许翼云。母亲在怀他们两个的时候,生了一场病营养不够,所有的营养都被他弟弟吸收了,所以许倬云肌肉发育的时候没有吸收到足够的营养,所以生下来之后,手和脚的肌肉没有发育完全,都是蜷曲的,他的整个骨头也是长歪的。
许倬云有太多的理由可以埋怨自己的命不好,埋怨弟弟为什么抢夺自己的营养。但是他在访谈里却反复感谢他的弟弟,他觉得弟弟是他的手,他的脚,因为弟弟稍微懂事一点,就经常抱着他帮他行动,弟弟帮他很多。他对家人没有一点抱怨,而是充满着感恩之心。
回顾自己的一生,许倬云恰恰觉得与生俱来的伤残,虽然是灾祸,也是他的福气。
比如,正是因为自己的缺陷,才遇到这么好的太太。虽然俊男美女很容易在一起,但那很容易是错误的情感,而自己残缺的外在就像是个“天然过滤器”,如果不是欣赏他的内在,是不会和他在一起的,所以比较不会犯错。
对自己生命的苦难,处处能原谅,看到比自己更苦的众生,也能生起悲悯之心。
在许倬云看来,这种情绪表现为“一种敬畏,一种怜惜,一种悲悯”,而这正是“人所以异于禽兽者”的关键所在。他以一生证明:真正的解脱不在逃避苦难,而在将个人伤痛转化为对人类的大爱。它超越宗教形式,直指人性深处。他后来阐释:“人有宗教情绪,是一个天生的东西,无法躲开的。因为人对天地的大变化、日月的运转、命运、生死等大问题都不可知。”
对于生命,许倬云并没有什么“秘籍”。只是辛辛苦苦,用用心心地过日子,无一日不用心。多吸收,多学习,多阅读,多找读来的资料、听来的教训里深刻的意义,吸收之后,将他们熔铸成性格的一部分,熔铸成做人原则的一部分。
在这个动荡不安的世界里,安顿好自己的心——这是许倬云先生留给我们的最好的礼物。
一个人的外在可以是残缺的,但内在的部分,始终和天地宇宙共通。
更新时间:2025-08-0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