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阿里司法拍卖平台即将上演一场别具一格的交易——四川天府银行300万股股权将公开拍卖。
这一表面看似寻常的司法拍卖事件,实则宛如一面多棱镜,清晰折射出城商行转型期所面临的诸多现实困境与潜藏机遇。
法拍细节折射市场冷暖
本次拍卖标的为南充老实人商贸有限公司所持有的银行股权,每股6.5元的起拍价,对应总价达1950万元,仅占该行总股本的0.1597%。
值得留意的是,尽管已有近千次的围观量,但截至发稿之时,尚无竞买人报名参与,市场观望氛围浓厚。
该笔被冻结股权的原持有人身为第35大股东,其主营的批发业务与银行经营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这恰好揭示了部分中小银行股东结构的典型特征。
六年业绩滑坡的警示录
翻阅财报数据,一组数字令人触目惊心:2019至2024年间,四川天府银行主营业务收入从44.63亿元锐减至23.99亿元,近乎腰斩;净利润更是从14.61亿元急剧降至3.34亿元,累计跌幅高达77.1%。
2024年,利息净收入出现了63.2%的断崖式下滑,不良贷款率达到2.1%,显著高于城商行平均水平。
在这六年的业绩走势图上,每一条下滑的曲线都在叩问着银行转型的战略抉择。
国资入局的破局尝试
在危机四伏之际,该行去年完成的50亿元增资扩股成为了关键的转折点。蜀道集团以23.35%的持股比例成为新任第一大股东,前十大股东中国有资本占比突破40%。
这场“混合所有制改革”使总股本激增87%,核心一级资本得到补充,然而7.86%的充足率仍低于行业标准。
国资的加持犹如一把双刃剑,既带来了资源背书,也考验着银行在市场化经营能力方面的平衡把控。
股权暗流下的治理考验
本次法拍虽不涉及控制权的变更,但其揭示的深层问题却不容小觑。当股东自身陷入经营困境时,其持有的银行股权极有可能成为风险传导的载体。
近年来,监管层反复强调的“穿透式股东管理”,在这起案件中彰显出特殊的现实意义。
如何防范股东风险向金融机构蔓延,已然成为公司治理的重要课题。
站在新的发展节点上,四川天府银行正面临着历史性的考验。国资入主带来的战略重组机遇与六年业绩下滑所形成的经营压力,构成了转型之路上的双重变量。
此次法拍宛如一面明镜,既映照出过去发展中积累的弊病,也映照着混合所有制改革带来的崭新可能。
对于观察者而言,这不仅是单家银行的故事,更是整个城商行群体在金融供给侧改革大潮中寻求突围的生动典范。
更新时间:2025-07-2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