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政治局会议为下一阶段经济工作定下“稳”的总基调。
这里的“稳”并非消极保守,而是在复杂外部环境下:避免政策大起大落,保持战略定力。
可只是这样吗?
今天从另一个角度让大家看得懂方式说说。
当前,美国对华加征关税,外需面临压力,而国内消费和投资信心仍需提振。在此背景下,“稳”的核心在于:
1.不搞强刺激,但优化政策组合;2.以内部政策升级对冲外部冲击;
3.在关键领域精准发力,比如设备更新、消费品以旧换新、保;障性住房建设等,既拉动短期需求,又为长期增长蓄力。
“稳”之下看不见的地方
上周的政治局会议,着力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
会议公告公布的六个方面的政策,基本没有突破以往的框架。
第一,宏观政策方面。要求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超长期特别国债等发行使用,适时降准降息。
超长期特别国债的使用,重点仍是“两重”“两新”。
两重:是国家的重大战略和重点领域,主要是城市区域和宏观层面的。
两新:是推动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
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主要涉及工业、农业、建筑、交通、教育、文旅、医疗等7个领域的设备更新。具体包括工业设备、用能设备、环境基础设施、营运船舶、营运货车、新能源公交车、农业机械、老旧电梯等设备的更新
消费品以旧换新:主要涉及工业、农业、建筑、交通、教育、文旅、医疗等7个领域的设备更新。具体包括工业设备、用能设备、环境基础设施、营运船舶、营运货车、新能源公交车、农业机械、老旧电梯等设备的更新。
实施路径:中央和地方政府联合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财政补贴、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等,鼓励企业加大设备更新投入,引导消费者积极参与以旧换新活动。同时,建立健全废旧物资回收和循环利用体系,推动经济社会绿色转型。
第二,扩大内需方面,依旧是“两重”“两新”,发展服务消费。
不知是否看出上面“两新”的重点,依然是继续支持工业等等,促消费方面依然是消费品换新补贴。范围依旧是汽车、家电、数码产品、家装消费品、电动自行车。
不过会议提及要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缺乏具体措施。提出设立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但目前因杠杆率触顶、风险较大,民企和家庭处于资产负债表修复周期。
也就是企业和家庭都是否负债状况。
第三,产业发展方面,重点要求帮扶困难企业,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
这方面政策的侧重点打造一批新兴支柱产业。
可是在帮扶困难企业方面缺乏可行措施,加快推动内外贸一体化方面,忽略了内需原本严重不足,比如,当出口转内销时,如何防止进一步加剧供给过剩的问题是没有给出方向。
第四,在改革开放方面,提及的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加大服务业开放试点政策力度等都属于延续性政策,最紧迫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社会保障制度优化和户籍制度改革,均未涉及。
第五,防风险方面,提及的加快解决地方拖欠企业账款问题,持续巩固房地产市场稳定态势,持续稳定和活跃资本市场问题,均为延续性政策。
第六,民生方面,提及对受关税影响较大的企业,提高失业保险基金稳岗返还比例,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属于对社保和社会救助体制的小修小补,与市场期待差距较大。
总的来说,政策不及预期,没有增量政策。
政策不及预期
为什么会这样?
第一,决策者对宏观经济的评估与市场主体和经济研究人员存在较大的分歧。
政治局会议对形势的分析,说到了经济呈现向好态势,社会信心持续提振,高质量发展扎堆推进,社会大局稳定,只是提了一句外部冲击加大。
这意味着,决策层认为当下的经济还不错,基本稳定,大体符合要求,整体可控。
这就注定后续政策,大概率不会太给力,比如,可能更多都是延续性的、维持性的,而非改变性的、增量性的。
从市场和研究人员的角度看,当前,国内经济从国家统计局和海关的数据上看似乎还不错,但从财政税收数据上看,依旧低迷。
2025年一季度,GDP增长5.4%,但税收下降3.5%,消费者价格CPI同比下降0.1%,生产者价格PPI同比下降2.3%;全国消费品零售额增长4.6%,但北京和上海分别下降了3.3%和1.1%。
对比数据可以明显感觉到,北京上海等标杆性城市的消费,还比较严峻;
从衡量宏观经济张力的价格指标来看,经济依然处于通缩之中。
从民营企业投资和居民信贷需求数据来看,民企和个人对未来依然缺乏信心;
从外部环境来看,关税冲击影响加大。
第二,或许是实际上的政策空间可能有限,需要将新的政策、增量措施留在最需要的时候。
在涉及货币政策方面,政治局会议的表述还是择机降准降息,依旧没给明确的时间点,这样的表达已有很多次了。
择机或者适时的意思,就是可以降,但是还没到时候。政策目前还不着急,认为没有太多必要。
但更大的可能是,目前的货币政策空间有限,降准降息不可能很频繁。
最近一段时间,人民币汇率波动较大,美元指数从110左右下滑到100以下,但人民币美元汇率,却一直在7.3左右波动,这意味着人民币和其他非美主要货币对比,存在较大幅度的贬值。
直白点说,老百姓手里的钱还是在持续贬值。
这还意味着,虽然央行进一步收紧了换汇,但因高关税导致的出口成本大幅增加、出口价格竞争力继续减弱。为避开高关税,外企和外企供应链转移和中资企业对外投资建厂,所带来的资金外流的压力依然较大,会进一步加大人民币贬值。
如果这个时候降息,一是汇率很难控制,二是6月份公布5月份出口大幅下降的数据出来后,央行会比较被动。
所以先按兵不动,进一步观察。
与此同时,政治局会议提到了创设新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这或许意味着,在降息空间有限、市场主体对贷款需求有限的情况下,可能会将货币政策的重点放在货币政策的结构性调整上。
通过结构调整,将资金引导至科技创新、扩大消费、稳定外贸这三个领域。从排序来看,主要是科技创新。
第三,增量政策或许还存在较大的分歧。
搜一下发现,最近两年的政治局会议、经济工作会议,都有提及要提高收入,扩大消费。
但具体的措施除了消费补贴、企业的稳岗补助,再也没有其他措施了。这样显然扩消费的政策较空洞一些,与措施满满的产业和企业政策对比,显得非常薄弱。
重点依然是产企?
这一次会议,决策层的政策重点,依然放在企业和供给上,对消费和需求并不急迫。
政治局在加强自主可控建设,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产业发展方面,着墨很多,并且在前述的货币和财政政策中,具体的措施,大多是关于产业和企业的。
比如会议提到:
一要打造一批新兴支柱产业,加快实施“人工智能+”行动。
二要推进重点产业提质升级,坚持标准引领,规范竞争秩序。
三要确保对科技创新的资金保障。
提及扩消费却难以拿出具体措施,知道供给过剩却依然将政策集中于企业和供给侧。
大概率在决策层中,对企业的政策比较统一,对消费的政策分歧较大。
说明消费还没有低迷到让决策者认识到不下功夫不行的程度。
因为虽然北京、上海一季度零售额同比下降,但全国零售额还同比增长了4.6%。
很明显,这说明了宏观数据与中观、微观数据的紊乱,可能干扰了决策层对经济形势的判断。
或许,我们更看到的国家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急剧变化的不确定性,才是国家给出的破局之道。
---End---
更新时间:2025-05-0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