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预制菜可谓是“老鼠过街人人喊打”,大家都因为老罗和西贝的纠纷吃瓜看戏的时候,一则新闻却引发了热议,这就是不受我们待见的预制菜却“墙内开花墙外香”,在日本走红,面对着预制菜的海外大火,我们到底该怎么看?预制菜到底是不是洪水猛兽?
一、不受待见的预制菜火遍日本?
据中国新闻周刊的报道,在日本,预制菜是消费者食用小龙虾最常见的方式。
麻辣、蒜香、十三香等调味小龙虾,通过速冻锁鲜、真空包装成为冷冻食品。消费者从超市买回家后,先进行解冻,小龙虾也在这一过程中吸收调料入味,加热后即可食用。
时行株式会社的负责人王宏鑫,每年会出口6个货柜约150吨的预制小龙虾到日本,除了调味小龙虾,还有清水虾、虾尾、纯虾肉等产品。产品主要供给东京、大阪等华人聚集城市的超市。“以往主要给中华物产店供货,从去年开始,日系超市也开始采购我们的产品。”王宏鑫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近几年,超市冷冻柜里“中华料理”类的预制菜也越来越丰富了,市场在增长。
据日本冷冻协会最新数据,日本2024年冷冻食品消费额达1.3万亿日元(折合人民币约625亿元),再创历史新高。全球统计数据库Statista以即热、即食类预制食品为统计口径,2022年,日本人均消费量为23.2千克,中国、美国和英国的人均消费量分别为9.1千克、16.1千克和16.8千克。
华福证券研报分析,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日本政府出台“冷藏链劝告”推动冷链建设,受学校供餐制度驱动,团餐标准化需求上升,冷冻产值快速提高。
二、预制菜到底是不是洪水猛兽?
在日本,预制菜却早已火遍大街小巷,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么,预制菜究竟是不是洪水猛兽?
首先,预制菜火遍日本并不让人意外。日本社会以其高效、便捷的生活方式著称,这种文化特质在饮食领域体现得尤为明显。与国内相比,日本消费者对预制食品的接受度更高,这源于其长期形成的消费习惯和饮食文化。在日本,便利店遍布大街小巷,这些便利店中陈列着琳琅满目的预制食品,从便当、寿司到各种炖菜、炒菜,应有尽有。这些预制食品不仅种类丰富,而且品质稳定,能够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此外,日本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也促使人们更加倾向于选择预制食品。对于忙碌的上班族来说,预制菜节省了大量的烹饪时间,让他们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享受到美味的餐食。同时,日本预制菜行业在食品安全、营养搭配等方面也有着严格的标准和监管,这进一步增强了消费者对预制菜的信任和依赖。因此,预制菜在日本市场的火爆并非偶然,而是社会文化、消费习惯和产业发展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次,预制菜并非洪水猛兽,消费者在意的是信息透明度。在中国市场,预制菜之所以引发争议,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消费者对其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一些商家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将预制菜当作现场制作的菜品来售卖,隐瞒了其真实身份。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也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当消费者发现花费高价购买的“现做菜”实际上是预制菜时,自然会产生不满和抵触情绪。
然而,如果商家能够光明正大地告诉消费者这是预制菜,并且根据预制菜的成本和品质制定合理的价格,那么消费者并不会完全拒绝。事实上,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消费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中国消费者开始接受预制菜这种便捷的饮食方式。他们更看重的是预制菜是否安全、健康、美味,以及是否能够满足自己的需求。
第三,从技术层面来看,预制菜其实是一种非常方便的菜肴。随着食品加工技术的进步,预制菜的品质和口感已经得到了显著提升。通过严格的生产流程和质量控制,预制菜可以保持较高的营养价值和口感。当然,为了确保食品安全和健康,必须严格限制添加剂的使用。只要在这一点上把好关,预制菜完全可以成为适应快节奏生活方式的一种解决方案。对于忙碌的都市人群来说,预制菜不仅节省了烹饪时间,还能保证饮食的多样性,满足不同口味的需求。
第四,从长期来看,预制菜行业的发展需要的是规范而非禁绝。政府和相关机构应该加强对预制菜行业的监管力度,制定更加严格的标准和规范,确保预制菜的质量和安全。同时,还应该加强对预制菜价格的监管,防止商家利用信息不对称进行价格欺诈。
此外,预制菜企业也应该加强自律,提高信息披露的透明度。他们应该主动告知消费者产品的真实身份和制作工艺,让消费者在购买时能够做出明智的选择。同时,企业还应该注重产品的创新和研发,不断推出更加健康、美味、便捷的预制菜产品,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
更新时间:2025-09-2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