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上半年,中国“黑灯工厂”数量陡增,全国已建成127座。一家上海嘉定的汽车零部件厂,仅用17分钟就能完成一台汽车的生产,现场只剩下三名工人——一人换机器人“爪子”,一人盯数据,还有一位,居然是负责教机器“识别疲劳声音”的。
同一时间段,国内“上门陪诊”订单暴涨340%,情绪价值相关直播年成交额突破50亿元。机器抢饭碗的同时,也悄悄在制造新饭碗。只是这些新饭碗,普通人能接得住吗?未来的你,会是被AI替代的那一类,还是找到缝隙活下去的那一类?
2013年,中国劳动人口达到10.06亿的峰值,之后开始逐年下降。到2020年,已减少至9.68亿。与此同时,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64亿,占比18.7%。失能老人4200万,空巢和独居老人超过1.18亿。这些数据不是冷冰冰的统计,而是铺天盖地压向现实的浪潮。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在进入一个“找不到传统工作”的时代。我家楼下原来有三名收银员和两名理货员,现在只剩一个店员,其余都被自助结账机和智能货架替代。
店员大姐说,现在她的职责变成了帮老人操作设备、处理退换货,“以前一天扫码八小时,现在倒是轻松了,但要是只会收银,确实没活干了。”
在制造业更是明显。长三角一座电子厂,2020年还有200名组装工,到了今年只剩下60人,机器取代了绝大多数岗位。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也显示:2024年,中国每万名工业员工所配的机器人数量,比2020年翻了1.2倍。
生产端的变化是肉眼可见的,“机器换人”不再是遥远的预言,而是眼前不断上演的现实。AI不仅能干活,还干得比人快。某服装厂引入自动化设备后,12秒就能完成一件衣服的生产流程,从裁剪到成衣,一气呵成。曾经踩缝纫机的工人不是转岗质检,就是被迫离开。
在行政领域,AI的冲击同样剧烈。一位朋友所在的公司导入AI系统后,原本她负责的日常审批、文档管理等大部分被自动系统接管。她陷入迷茫,甚至产生“我是不是被社会淘汰了”的焦虑。
这种情绪,不再是个例。耶鲁大学学者Restrepo的研究指出:未来的经济增长,几乎全部来自“算力资本”,劳动在GDP中的占比将逐步归零。也就是说,机器越强,人越“无用”。
可问题来了,工作岗位没了,钱从哪来?一个形象的例子是:一个只有万能机器的村子,100人中只有10人管机器,其余90人不用劳动。这90人怎么活?答案是——必须靠那10人创造的财富进行分配。
这并不是幻想。芬兰、新加坡正在秘密试点“AI税+社会分红”制度,向自动化节省的成本征税,再通过全民分配保障基本生活。
中国也在探索。深圳试点发放1.2亿元数字人民币服务消费券,领取人群需使用这些券购买“人对人”服务,比如陪诊、陪老人、陪产妇。券不能被机器人替代,只能“花在人身上”。
这说明政策方向已经转变:机器干活,人靠服务活着。服务业正在成为普通人的“转型出口”。我一个前同事,原是行政人员,被裁后转行做“陪诊师”。
她陪独居老人看病,挂号、排队、解释病情,甚至在胃镜检查前陪老人聊天缓解情绪。她说:“不是我专业多强,是我能理解他们的恐惧。”她现在月入过万,比以前还稳定。
还有朋友的妹妹,大学毕业后没去办公室,而是做“宠物陪伴师”。帮人遛狗、解决猫咪乱尿问题、安抚宠物分离焦虑。她说:“每只宠物的情绪都不一样,跟人差不多。”这份工作不仅让她收入提高,还极大增强了她的自我认同。
这些新兴岗位,机器一时半会还真干不了。比如情绪陪聊师、亲子手工坊老师、宠物行为矫正师……它们靠的是“人味儿”,不是算法。你要懂人心,懂生活,懂得如何在别人最脆弱的时候,把话说得刚刚好。
这类岗位的需求正在爆发。京东亚洲一号仓砍掉七成拣货员,却新招两百个“情绪标注师”,专门为商品打上“直男秒懂”“孕妇皱眉”这类标签。他们不是程序员,而是生活观察者,用的是人类的“阅历”。
未来的分配,靠的不是资格,而是贡献。比如河南农村的一座光伏电站,年发电收益除了维护员工资,其余按人头分红。村民每家每年多拿2000元,这笔钱虽然不多,但够半年米面油。
这不是养懒人,而是让“非劳动者”也能享受技术红利。中国一些城市开始试点“时间银行”,社区志愿者帮老人打扫卫生、买菜,或者教孩子写字,用服务换下未来的“互助积分”,以后自己年老了就能换别人帮忙。
这是一种新型的、基于人际关系的财富流通方式。服务业也不再是“低端活”。未来拼的不是体力,是“人的不可替代性”。比如“情绪按摩师”,年薪高达80万,专门教AI识别“疲劳语气”,避免生产线“崩溃”。有人学戏剧表演,结果成了给机器人做“心理辅导”的专家。
有的人成了“城市散步策划师”,专门帮社恐用户设计“不会迷路的路线”。还有人当起了“陪玩菜鸟”,因为老板要的不是大神操作,而是“陪我一起被骂”的同类感。人类的漏洞,反而成了AI时代的硬通货。
当然,也不是所有岗位都那么容易切换。很多人一开始会陷入迷茫,尤其是中年转型者。但只要你能发掘出自己“不可被机器复制”的能力,比如倾听、安慰、共鸣,就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未来不是“不上班”,而是“换一种方式工作”。
20年后,一半人不上班绝不是“人人躺平”,而是“机器抢走了重复劳动,人类转向情绪和服务价值”。经济重点正悄悄从“多生产”转向“如何分配”。而服务业,正在成为普通人的避风港。谁能及时看到趋势、锻炼“AI学不会的本事”,谁就能在未来拥有属于自己的位置。
更新时间:2025-10-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