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刚 | 临邛地火的前世今生

邛崃的富庶和发展,得益于与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的经纬相连。作为世界上最早使用天然气的地方,临邛“火井”的横空出世,使井盐、邛窑、铁器等得以赋形。这团神奇的火焰,不仅给繁忙的丝路商旅增添了源源不断的活力,更给临邛这片古老的土地带来五彩斑斓的荣光。


古代先民用于输送、使用天然气的石质管道,被当地人称为火槽子。


临近中午时分,刚收完竹子回家的胡大哥,拿起院坝里一根管口套着一尺多长铁管的橡皮管,将打燃的打火机凑到铁管口,只听“扑哧”一声,铁管口窜出一尺多长的熊熊火焰。他快速将燃起火焰的铁管口伸到偏檐下一个长宽近两尺、高一米左右的长方体简易铁炉子里,架上铁锅,做起了午饭……这是笔者2024年8月在火井镇常乐村(原南宝盐井村)盐井溪一农户家看到的情景。

胡家院坝里橡皮管出来的天然气,源自旁边菜地的一口天然气井遗址。胡大哥也是自火井镇两千年前发现世界第一口天然气井以来,仍在用原汁原味的天然气烧水炒菜做饭的仅存的几户普通人家之一。


通往用气人家的丝绸之路(茶马古道)。


20世纪80年代,四川省石油管理局川西北矿区开始在火井、平乐、夹关等乡镇勘探天然气。据相关资料记载,1986年6月,邛崃县与四川省自然资源研究所经过研究,正式签订协议:联合对邛崃火井背斜地区(北起杨纸厂至金寺,南至镇西山,西至玉溪河,东至天池沟到火井、何场一线,主要是上三迭系,须家河组地层资源)的浅层天然气进行勘探开发,以共同投资、共担风险、共同受益的原则进行合作。开发出的天然气,首先满足邛崃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如有富余,再向外输出。同年下半年,四川省浅层天然气勘探开发公司成立,邛崃县与省公司联合勘探开发火井背斜地区浅层天然气的工作迅即展开。其中,一号井即“火一井”便位于胡家院旁几十米的菜地。


盐井桥碑。


1986年12月31日,“火一井”开钻,1987年12月8日完钻,钻进1974米。此井在钻探进程中探明,在800米、1400米、1600米、1700米、1900米左右深度,均有气层。但钻进到1947米时,出现水涌,每天涌水约1400立方米。经多方论证和研究后,采用堵水方法,将井堵填240米,每天仍涌水约60立方米,含盐量为2%。因此,为了按计划进度抓紧对火井背斜构造的钻探,经双方研究决定对该井停钻(原计划钻进2100米),留待下一步处理。

采气队撤走后,胡家菜地里便留下了这口天然气井钻探遗址。气井里涌出的卤水,日夜不停地流向旁边的盐井溪,并伴有少量的天然气,源源不断地往外泄出。据周围人讲,为了避免事故发生,井口既不能封死,又不能完全敞开,采气队于是用前人的办法,留出一个小孔,用管子引出天然气,再以皮套将管口连接处封死,以防漏气,并将其交给看护井口的胡家父辈使用。


邛崃是世界上最早利用天然气的地方,作为物证之一的清代《自唐时古火井处》石碑1978年11月在油榨公社一农家发现。


天然气的利用对于土生土长的当地人来讲,并不是什么新鲜事。至今,当地还广为流传着“孔明治火井”的民间传说。据胡大哥回忆,他的父亲用水泥、砂石在气井旁砌了一个密封的大水池,用管子将气井里溢出的卤水引流到大水池里。大水池上部留两个出口,一个出水口,一个出气口。通过对出水量的控制,水池内的水始终保持在一个不满的稳定水位。水气混合的卤水由于水重气轻,池中上部无水的空间便充满了天然气。他用一节橡皮管,一端连结水池出气口,一端安上一个手动阀门并套上一节一米左右的钢管,通过管道将天然气送至灶前。需要烧水煮饭时,将钢管连结处的阀门扭开,用火柴把钢管口“嗤嗤”冒着的天然气点燃,伸进灶膛,代替柴火。不用时,关闭阀门,将气管移至室外,保证安全。冬天的南宝山经常冰雪覆盖,格外阴冷。为了这些原生态的天然气能尽量物尽其用,他父亲还用废弃的石油桶制成简易天然气烤火炉。此后,胡家以这种传统方式使用天然气,煮饭、烤火,坐享日常生活的便利……


《自唐时古火井处》石碑拓片。


胡家旁边的“火一井”为卤、气共生矿,这种井里溢出的不仅有终日不绝的天然气,还伴有大量浓度极高的盐卤水。这些天赐的燃气和盐卤,曾被古人巧妙地加以利用,用井火熬卤水,结盐,作为宝贵的战略资源。

《华阳国志》载,汉时,临邛县的井盐生产者在开凿盐井的过程中,发现了天然气资源,并创建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天然气井——临邛火井,用于煮制食盐。书中生动地记载了当时利用天然气煮盐的情形:“临邛……有火井,夜时光映上照,民欲其火,先以家火投之,顷许,如雷声,火焰出,通耀数十里。以竹筒盛其光藏之,可拽行终日不灭也。井有二,一燥一水。取井火煮之,一斛(器量名,古时以十斗为斛)水得五斗盐;家火煮之,得无几也。”这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天然气的记载。


1987年12月,采气队撤走后,胡家菜地里便留下了这口天然气井钻探遗址。


在国外,英美使用天然气较早,据《大英百科全书》载,英国使用天然气是1668年,美国使用天然气是1821年,均迟临邛1000多年。英国著名的李约瑟博士认为,中国不仅是世界上最早开发天然气的国家,而且“今天在勘探油田时所用的这种钻探井和凿洞技术,肯定是中国人的发明,有许多证据可以证明,这种技术早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一世纪就已经在四川临邛加以应用”。李约瑟博士所说的证据,其中就有《华阳国志》对临邛火井煮盐的记载。


胡家用水泥、砂石在气井旁砌了一个密封的大水池,用管子将气井里溢出的卤水引流到大水池里。再用一节橡皮管,一端连结水池出气口,一端安上一个手动阀门并套上一节一米左右的钢管,通过管道将天然气送至灶前。


2017年8月26日,中央电视台大型系列纪录片《中国影像方志·邛崃》摄制组走进邛崃,历经15天紧张工作,顺利完成相关拍摄。半个月的拍摄中,他们先后到临邛古城、邛窑遗址、平乐古镇、天台山、火井、高何、冉义、夹关等地,对火井祭祀、南宝山煮卤水取盐、邛窑制作、瓷胎竹编制作等进行拍摄,从人物记、丝路记、古道记等不同版块,全方位展示了邛崃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文化内涵。影像方志以西晋文学家左思《蜀都赋》中对临邛地火的华美描述“火井沉荧于幽泉,高焰飞煽于天垂”来开篇,邛崃市文管所原所长胡立嘉老师全程策划并参与了南宝山煮卤水取盐的拍摄。


用废弃的石油桶制成简易天然气烤火炉。此后,胡家以这种传统方式使用天然气,煮饭、烤火,坐享日常生活的便利。


“央视摄制组来到邛崃,通过宣传部联系我后,我便带他们来到南宝山胡天贵家,向他们实地讲解了胡家曾经以传统方式利用天然气煮饭、烤火的情景。”据胡老师回忆,“因为私人熬盐属于违法行为,我们经上报盐业公司获批后,着手开始准备煮卤水取盐的拍摄。利用胡家原来那个砖砌的分离池,在旁边搭建一个简易灶台,将分离池出水口流出的盐卤水引流到灶台的铁锅里,再将池子里自然分离出来的天然气引到灶台下点燃,烧干锅里的卤水,剩下的便是颜色土黄土黄的盐巴。”胡老师边说边拿出一张草稿纸,一面用笔画草图一面讲述当时给央视拍摄组策划天然气煮卤水取盐的具体情况。

如今,在胡家菜地旁的简易屋棚里,还依然可见当时煮卤水取盐的痕迹:从井里冒出的水气混合物源源不断地被引流到密封的分离池里。分离池旁边的简易灶台已被拆除,换成了一个巨大的木桶。分离池里的盐卤水被引流到大木桶,湛蓝色的水面淌着股股热气。大木桶旁边还有一个小木桶,据说这是当地村民对井水的再利用。由于从气井里流出的盐卤水水温冬天也高达35℃,用来泡澡刚好合适。又因为水中含盐及丰富的矿物质,村民们还常用它来治疗一些皮肤病。


1991年3月,国务院原副总理、新中国石油工业和石化工业卓越的开拓者康世恩(左)在邛崃考察并题写“临邛地火”。


2001年7月13日,在莫斯科举行的国际奥委会全会上,北京以压倒性的票数赢得了2008年第29届夏季奥运会的主办权。申奥成功的喜讯传来,邛崃人民沉浸在巨大的欢乐之中。与此同时,邛崃市委、市政府萌生了以“火井”这一“世界第一井”为奥运会提供火种的愿望。因为火井遗址有上千年的历史,在英国大英博物馆有史书记载,是历史公认的“世界第一井”。奥运会象征着人类自强不息、勇于拼搏的精神,临邛火井遗址也体现了人类改造和征服自然的能力,两者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同年11月5日,《成都日报》披露此事后,邛崃市委、市政府当即召集旅游、宣传、文体部门紧急召开专题会议进行商讨,决定全力角逐“奥运火种”之争,责成相关人员连夜赶写此事的申请报告及可行性报告,同时决定在当周内派专人到北京向“2008北京奥运会筹备办”递交报告,并邀请筹备办派专人考察临邛火井遗址。11月7日下午,市政府副市长杨德生带领旅游、文物管理等部门负责人值守《成都日报》热线电话,敬征“金点子”,获得了来自北京、云南和四川等地的读者热情支持。市委、市政府在广泛征集“金点子”的基础上,组织精干力量,以最好的创意,完善奥运取火的可行性报告,满怀信心地争取奥运取火地成功落户邛崃。


1998年4月,美国加州大学罗泰·布郎教授(右)在南宝考察天然气遗址。


2002年3月初,邛崃市人民政府收到从北京第29届奥运会组委会秘书行政部发来的复函。复函说,贵市关于申请邛崃古火井采集奥运圣火的来函收悉,谨对贵市对奥运组委会工作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感谢!复函称,按照奥运筹备总体计划,奥运圣火采集工作将在2003年以后启动,待这项工作开始后,组委会将统筹考虑邛崃的申请。

2003年9月,《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莅邛考察奥运火炬接力线路。据悉,《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考察组此次到四川,是受北京2008年奥运会组委会全权委托,对奥运火炬接力线路的设置进行选择和考察。初步备选的线路有川藏线、青藏线等,沿途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人文风俗特征是考察重点。9月9日,《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执行总编单之蔷一行赴川选择奥运火炬接力线路时,专程对邛崃火井古镇、古火井遗址和邛窑遗址进行深入详细的考察,并参观了邛崃极富地域文化和产业特色的四川省篁冠竹艺坊。单之蔷称,在北京时他们就对火井遗址很感兴趣,特别是到四川后,又听到和看见不少对邛崃及火井的介绍,所以这次再忙也要专程前来看看。他表示,火井遗址、邛窑遗址等让人叹为观止,《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将刊发有关邛窑及火井的文章与图片。

后来,虽然因为种种原因,“火井”申请为奥运会提供火种的愿望未能最终如愿,但邛崃人民为能将火井列入奥运火炬线路所做出的诸多努力,却进一步将这座千年古城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更好地展示在了世人面前。


2001年11月,火井2号石油探井成功钻出石油,经专家分析,石油品质好,纯度高,商业价值大,可以同塔里木油田的石油品质相媲美,实属国内罕见。


位于盐井溪“火一井”钻探开发尽管暂被搁置,但四川省石油管理局川西北矿区对邛崃天然气和石油的钻探开发并未停止,且形势十分喜人。

据资料记载,1987年10月,四川石油管理局川西北矿区在邛崃平落坝构造开始进行钻探。1988年10月,1号井获气,完井测试,日产天然气35万立方米。1990年4月,2号井获气,完井测试,日产天然气65万立方米。同年底,相继钻探两口井,完井测试,日产天然气均在10万立方米以上。完钻气井的气质好、产量高,天然气主要成分为:甲烷96.32%,乙烷2.31%,丙烷0.22%,不含硫,可直接用于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


2003年4月30日,在孔明乡打出高产天然气井,对邛西四井进行了点火测试。


1990年,在油榨乡石板村杨店子处,钻井至2077.23米时油气均出,日产石油30吨,天然气6000立方米。石油工业部原部长康世恩得知消息后,欣然题词“临邛地火”以纪念。

到1991年6月底,川西北矿区共在平落坝构造布井12口,口口有气。这表明平落坝构造储气丰富,含气结构完整,开发前途广阔。据石油部门勘探论证,平落坝构造含气面积37平方公里,其储气量可与川北的中坝气田媲美(中坝气田已开采20年,现正处于开采中期),现已由勘探阶段转到开采阶段。

平落坝气田的钻探成果,引起了石油部门的极大重视。四川石油管理局主要领导曾多次到平落坝气田钻探工地视察,并决定在邛崃建立采气三队,把平落坝气田的开采列入“八五”计划重点项目之一。


邛崃已经成为川西地区最大天然气供气基地。


2001年11月21日,《邛崃报》头版醒目位置以《火井2号探井钻出高产优质石油》为题,发表了一条重要消息,对火井2号钻出优质石油情况作了如下报道:“经过川中钻井公司员工115天的艰苦奋斗,火井2号石油探井于11月13日成功钻出石油。经专家分析,火井2号钻出的石油品质好,纯度高,商业价值大,可以同塔里木油田的石油品质相媲美,实属国内罕见。火井2号探井于今年7月21日开钻,投资1000多万元,探井深2200多米,成功钻出高产优质石油,且储量可观,前景诱人。打破了50年代美国石油专家在此钻探之后断定火井构造不产石油的预言。为此,四川石油管理局局长陈应权、副局长张元泽,四川省能源公司总经理杨庭峻和川西北矿区党委书记白桦带领相关部门负责人来到邛崃市,对油气、钾盐开发进行调研,并与相关市领导共商石油、天然气、钾盐发展大计及双方合作前景。”


2003年10月,世界第一井纪念碑揭幕暨火井镇首届圣火会开幕式在火井镇举行。


如今,邛崃已是川西最大的天然气生产基地。据“中国网”相关信息显示,仅以2023年当年为例,截至2023年7月3日,邛崃采气作业区累计生产天然气2.48亿立方米,同比增长0.53亿立方米;累计销售天然气7.73亿立方米,同比增长0.78亿立方米,成功打造规模上产新的增长极,为川西地区燃气供应打下了坚实基础。


2017年8月26日,中央电视台大型系列纪录片《中国影像方志·邛崃》,以临邛地火来开篇。

来源:临邛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8

标签:邛崃   火井   探井   盐卤   气井   盐井   卤水   遗址   天然气   前世   今生   石油   历史   石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