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奶奶啊,重阳节到了,您今年打算怎么养生呢?”
“哎,小李啊,我年纪大了,怕风寒,身体也不如以前了,重阳到底吃什么、做什么才能顺气少病啊?”
王奶奶今年78岁,退休前一直在小学教书,平时喜欢散步和看古籍。
她提起《黄帝内经》里的记载:“九月九日,阴阳相尽,气血当行”,就说明古人认为重阳节是调养阳气、固护正气的关键时刻。
数据显示,65岁以上老人秋冬季因免疫力下降,心脑血管事件增加约15%-20%,更要注重节气养生。
我笑着说:“奶奶,这重阳养生,其实不在贵补,不靠猛药,只要吃对3样、做对1事,顺气少病,迎福避灾就够了。”
于是,王奶奶点点头,眼里闪着好奇的光。
我心里明白,养生讲究顺应自然节气,这一天的饮食和活动,能让身体像炉子添了柴,热而不燥、稳而不冒。

一、重阳三道美味,吃出暖和气血和好心情
1.红糖糯米饭
王奶奶端着热腾腾的红糖糯米饭,笑着说:“这味道,比药还暖人心啊。”
《本草纲目》中记载,糯米性温,能益气敛汗;红糖入血,有暖中补血功效。现代营养学研究显示,红糖含铁、钾、钙等多种微量元素,可有效改善老年人轻度贫血,增强体力和耐寒能力。
秋冬季,65岁以上老人因阳气下降,手脚冰凉、夜间易醒的情况高达约30%。
制作方法
糯米蒸熟后加入红糖和桂花,再稍微回锅一蒸即可。搭配热姜枣茶,暖胃又舒心。
注意事项
糖尿病、血糖偏高的人需控制红糖量,或减半尝味,避免血糖波动。
2.山药排骨汤
小李看着王奶奶喝汤,问:“奶奶,排骨汤也能防秋冬虚寒吗?”
《黄帝内经》讲:“九月九,补肾肺。”排骨性阳,山药性润,二者同炖,能健脾胃、充肾气、润肺养阴。现代中医专家指出,老年人秋冬常见腰酸腿软、饭后犯倦,适合温和调理而不燥烈的汤品。
制作方法
小排骨焯水去腥,山药切厚段泡水,加枸杞、生姜文火炖2小时。喝汤后浑身暖和,气顺身轻。
小贴士
可根据自身体质适量加入党参或茯苓,增强脾胃运化能力,但体内湿热明显者应少加药材,保持温润平和。
3.菊花炒鸡蛋

王奶奶拿起盘子,笑说:“小李啊,这花炒蛋,也能护眼?”
《本草从新》记载,菊花性微寒,入肝经,可平肝明目、散风热。现代眼科研究表明,菊花含黄酮类成分,有一定抗氧化作用,可缓解眼疲劳、干涩。鸡蛋提供优质蛋白,与菊花同炒中和寒性,适合秋燥体质老人食用。
制作方法
菊花用盐水泡五分钟,鸡蛋半熟时加入菊花翻炒,滴少许麻油出锅即可。
健康提示
体质偏寒者可少量加姜丝同炒,中和寒性,提升暖胃效果。
二、重阳登高:动中藏气,辟邪迎阳
王奶奶问:“小李,登高就能辟邪?我年纪大了,爬不高怎么办?”
《黄帝内经》讲:“行则气通,静则血凝”,适量运动有助于疏通经络、引阳入上。重阳登高是古人用身体活动“迎阳避邪”的智慧体现。
心理学研究显示,老年人亲近自然、开阔视野步行15分钟以上,可显著改善秋冬抑郁情绪,降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建议,每天适度有氧运动,老年人心率保持在最大心率的50%-60%即可。
操作建议
不必爬高山,小区坡道、短途步行即可。可戴茱萸香囊或点艾草香,增加心理安慰与节日仪式感。
三、重阳节的饮食讲究
1.顺应节气,少量多样

重阳节处于霜降过后、冬令未立时节,气候干燥、昼短夜长。中医讲“阳气内藏,阴气外应”,饮食应顺应自然节气,避免过寒或过燥的食物。
2.补而不燥,温和调理
红糖糯米饭、山药排骨汤、菊花鸡蛋都是温和调理食物,不靠猛药、不靠大补,适合老年人和体质偏弱的人群。
3.结合个人体质,科学调节
糖尿病、血压高、胃弱人群,可根据自身情况减量或调换食材。专家指出,“节日饮食养生最关键是量到心里,稳而不冒,顺而不滞。”
结尾部分:
重阳节的养生,并不是多吃几道补品、多喝酒就有效,而是“顺时、顺气、顺心”。如果老人忽视节气养生,秋冬易发生心脑血管、呼吸系统疾病。
据《中国老年保健年鉴》数据显示,65岁以上人群在秋冬季因寒冷诱发的急性疾病增加15%-20%,充分说明节气调理的重要性。
老中医总结:“重阳节顺气养生,不是猛补,而是稳健调理,让身体顺应节气、气血通畅,病邪自然难入。”
所以,今年10月29日,别忘了给自己和家人准备红糖糯米饭、山药排骨汤、菊花炒鸡蛋,再带上登高的小步伐,让重阳节真正成为迎福避灾、暖身安神的日子。
更新时间:2025-10-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