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研究发现:冬天经常洗澡的人,若不想早早进医院,5点要注意

孙大叔近半年来养成了早起锻炼的习惯,只要天气还算可以,他都会坚持外出锻炼。

冬日气温逐渐下降,前几天,孙大叔如往常一般运动回来就往浴室里钻

室外温度低,即便运动半个多小时,孙大叔也未出汗,他的妻子怕孙大叔冻感冒,就劝他别洗澡。可孙大叔不听劝,拿起浴巾就往浴室走,过了一段时间后,他的妻子觉得不对劲,浴室门紧闭,但里面却没有声音,妻子连忙推门去看。

结果发现孙大叔倒在了地上。

拨打急救电话后,很快孙大叔被送往医院救治,可不幸的是,孙大叔最终抢救无效死亡,最后医生确诊的病因是急性脑干梗死

医生觉得很惋惜,他说每年冬天因洗澡出问题的病例都会出现,可总有人不当回事儿,酿成悲剧。

可能很多人不理解,为何日常洗澡,会有生命危险?会不会是危言耸听呢?洗澡不当的危害还真不少,我们接着往下讲。

一、冬日洗澡不当,危害真不少!

此前英国《科学报告》杂志上有一项相关研究,研究者对发生在洗澡期间的2000多起死亡病例进行分析的,发现绝大多数病例都是冬天死亡群体超过90%以上,也是老年人

冬季室外温度低,是很多心脑血管患者需要当心的季节,据有关科学数据统计显示,老年人在夏季与冬季的血压差能达到30毫米汞柱,由此引起的并发症心梗、中风等问题,也比其他季节高出许多。

两相作用下,冬季洗澡对于很多人来说,就是一个“坎”,一旦处理不好,就会使血压飙升,引发诸多与心脑血管相关的问题。

冬季天气寒冷,关节炎也容易加重。在温度较低时血管收缩,血液循环量减少,积累在关节处的炎症因子被代谢的量相对较少,同时,免疫系统也容易受寒冷影响,刺激性增强,最终都导致病情容易反复。

在此基础上,关节炎患者洗澡要注意,一定要避免用过低水温的水洗澡,刺激血管收缩,影响血液循环。即便是用温水洗澡,稍高的温度虽然能够使血管扩张,但过度扩张也并非好事,会加剧关节滑膜充血,炎症也会更加严重,关节僵硬程度增加。

此外,冬季洗热水澡后,皮肤表面血管扩张,其他脏器供血量暂时减少,免疫力下降,如果被病原体趁虚而入,更容易中招。

以上都是洗澡不当,容易惹出的“祸事”,在冬季洗澡之前别大意。

二、冬天洗澡,若不想进医院,应注意这5点

上海交大的的相关研究提醒,一些洗澡时细节,可能潜在着致命风险,哪些需要引起重视呢?

1.洗澡水温以及洗澡时长

当脱掉衣服进入浴室后,很多人会觉得冷,忍不住用热水冲洗身体但是要注意,洗澡的水温不宜过热。

特别是在冬天气温低,再一脱衣服,血管会不自觉收缩,血压自然要较日常更高,在洗澡时因皮肤乍一接触温水,血管扩张,血管壁压力下降,血压出现波动,心、肾、大脑等各器官都会受影响。

温度过高的洗澡水,还容易使皮肤水分蒸干,所以很多人在冬天洗完澡后,会觉得皮肤更干燥。

洗澡的水温如果过低,会进一步刺激血管收缩,使血压上升,心跳加速;而且肌肉也处于紧绷状态,无法达到缓解疲劳的效果。而且冬天本身气温就比较低,免疫力下降,如果洗澡水温又低,那么患呼吸道疾病的概率会增加

一般而言,洗澡的水温稍微超过体温即可,冬天气温低,一般不超过40℃夏季洗澡是为了降温,减轻皮肤表面的黏腻感,洗澡水的温度多比体温低

为了减少温差变化对血压的影响,在进入浴室前可以先打开暖风,使浴室温度保持在25℃后再进入,洗完澡擦干穿好衣服再出浴室。

洗澡的时间也不宜太长,泡澡时间不超过20分钟淋浴不超过15分钟,避免时间过长温度和水,对皮肤过分刺激。尤其是患有心血管疾病者,为了降低热水的刺激,更是要把握好洗澡时长。

2.洗澡的频率

随着当前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注重自身卫生,频繁洗澡,可你知道吗?洗澡的次数毕竟越多越好。特别是在冬天,过度清洁会使人体表皮的油脂被破坏。这层油脂既能润滑又能保护屏障,当油脂代谢紊乱后,皮肤会更加干燥,外界环境中的细菌、过敏物质,更容易进入皮肤,引发皮肤问题

周博士曾提醒,冬天洗澡不必太勤,每两三天洗一次即可运动量大、容易出汗或从事的工作接触到灰尘、污染物较多,可以适当增加洗澡次数。

而对于老人和婴幼儿,也尽可能在冬季减少洗澡的频率,前者皮肤老化,油脂分泌量少,更为干燥,频繁洗澡会加重干燥不适:后者皮肤娇嫩,过度清洁也会损伤皮肤。

3.浴室内开窗通风

冬季洗澡时,别为了保持浴室内温度,而紧闭门窗,如果浴室狭小的环境中不通风,水汽弥漫,会使空气湿度增加,空气逐渐减少,含氧量降低,长时间待着浴室中可能会出现缺氧,出现头晕、乏力等症状。


特别是那些脑供血不足的群体,处于这种密闭环境中,很容易晕厥摔倒

因为空气不流通,水汽的温度也会比较高,人体长时间处于这种环境中,体温中枢可能会出现调节紊乱,出现类似中暑的症状,比如口渴、虚弱、大汗等。

空气中湿气过高,容易侵入墙体、地板,为霉菌的滋生提供了有利的环境,霉菌在繁殖和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物质,可能随着呼吸或直接接触,进入人体,引发人体免疫力下降。

正确的做法是,洗澡进入浴室前先开暖风,并将门窗预留一道缝,确保外界新鲜空气进入,但不能直冲着洗澡的人。洗完澡后,将门窗完全打开,使空气顺利对流,尽快将潮湿的空气排出。

4.洗完澡后及时保湿

洗完澡后,当附着在皮肤表面的水汽蒸发掉,不少人会觉得皮肤紧绷干燥,这是由于毛孔大开,皮肤表面的油脂屏障未形成,水分流失大引起的。

洗完澡擦干身体后,保湿也是重要的一部分。使用含有油脂类成分或锁水成分较强的润肤产品,涂抹全身,锁住皮肤表面的水分,减少水分蒸发,防止皮肤过于干燥,并容易产生皮屑。

为了减少洗澡脱水过多的情况,在洗澡前喝一杯温水,大约300毫升左右,确保体内水分充足,缓解皮肤出现干燥的症状。洗澡前喝水,还能够加快新陈代谢,促进有害物质的排出;增加血容量,稳定血压,避免血压在洗澡时出现剧烈波动,减轻不适感。

5.特殊人群、时期洗澡注意点

一些特殊的群体,在洗澡时要额外注意,比如心脑血管患者洗澡的水温千万不能太高,温度太高,血管扩张过度,心脏负担加重,缺氧症状严重。

平时容易低血压或贫血、低血糖的人群,洗澡时出现不适症状的可能性很高,除了注意洗澡水温外,可以提前备点零食,补充能量。


每次洗澡时不必非要搓澡,并且搓出泥才好,特别是糖尿病患者,水温太高、太过用力搓澡、选用清洁力度比较大的清洗用品,会造成皮肤的损伤,而糖尿病由于血糖原因,伤口愈合慢,还容易引发感染。因此每次搓澡力度要合适,选用温和的洗漱用品,防止造成皮肤不必要的损伤。

身体上有外伤,能否正常洗澡,要根据外伤的情况做决定,此外,在洗澡时要注意伤口的防水,并且避免用力牵拉伤口

有些人习惯在下班回家后,立即换下衣服就去洗澡。休息半小时或吃饭后一小时再洗澡,减少室内外温差对血管的影响,防止在洗澡时出现低血糖。


喝完酒后,也别着急清除身上的酒味,立刻洗澡。酒精本身就能扩张血管,抑制葡萄糖的分解,再这种情况下洗热水澡,血管进一步扩张,对糖的需求量增加,两者结合后,很容易出现低血压、低血糖

有研究发现,饮酒后两个小时内洗澡的人群,比不喝酒的人群,发生低血压的症状高出两倍。

剧烈运动出汗后,别急着冲汗。运动过后人体心跳加快,血液的运输优先供应运动系统,包括皮肤和肌肉,包括大脑和其他器官在内,供血量减少。

如果在此时冲澡,温水的刺激会使血管进一步扩张,大脑的供血量又分走一部分,容易引引起短暂性脑缺血

特别是那些,本身就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剧烈运动后立刻洗澡,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会提高。

除了以上5点外,为了降低不适症状,洗澡的注意顺序也是有讲究的,可并非想到哪洗到哪。

如果一开始就用温热的洗澡水洗头发,容易刺激血液在短时间内涌入头部以及皮肤表面,脏器缺血,胸闷等不适症状更容易出现。

正确的做法是先洗脸,因为温度稍高时,脸部毛孔会打开,更容易清洗掉毛孔中附着的灰尘;其次,当全身血液循环加快后,污垢排出量更多,清洗身体,适度搓澡;最后等全身皮肤都是因浴室中的温度后,才是洗头发

洗完澡后擦干身体,待头发也不再湿漉漉的,穿好衣服后走出浴室。洗完澡不要接着就躺下睡觉,因为此时血液循环速度相对较快,身体更清醒兴奋,不容易进入睡眠状态。

当皮肤表面和头发水分完全蒸发后,体表温度会有所降下降,此时再睡觉,相对入睡更容易。

总结

冬天洗澡可不是一件小事,洗澡的水温、时间、频率、保湿等都是注意点,特别是老人,在洗澡前一定提前准备稳妥,别给自身健康添麻烦。

参考文献

1.《冬天多久洗一次澡最好?先洗头还是先洗脸?原来这些年都错了…》科普中国2019.11.25

2.《讲真!冬天真的不用天天洗澡》科普中国2024.11.15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2

标签:养生   交大   冬天   医院   皮肤   浴室   水温   温度   血管   大叔   血压   冬季   干燥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