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医院产房的走廊里弥漫着消毒水的味道,王阿姨紧张地搓着手等待即将降生的外孙。伴随着新生命的啼哭,医生紧跟着走出来,手里捧着湿漉漉、灰红色的胎盘。“这个要带回家补身子吗?还是由医院处理?”医生例行问道。王阿姨犹豫了:听邻居说,胎盘补气养血、可以大补元气,但女儿坚决摇头,说担心安全和卫生。
王阿姨想起去年某亲戚托人高价买来一份胎盘粉,据说是“进补圣品”,售价高达数千元一小罐,这事在小区传得沸沸扬扬。是否真的像传言那样滋补?还是其实暗藏风险?面对身边亲友的“胎盘补品群”,你会怎么选?今天我们就一探究竟——“吃人胎盘”到底是千古流传的滋补良方,还是现代医学眼中的高危做法?这背后,有哪些你未曾听说的真相?
早从古代起,胎盘就被称为“紫河车”,在部分中医古籍中有补血益气的记载。历代民间甚至流传着“产妇食胎盘可防止虚脱,外人食用大补元气”等说法。到了现代,胎盘逐渐出现在地下交易和“补品圈”里,2023年国内多地曝光“人体胎盘”高价非法买卖,部分区域一份新鲜胎盘能卖到2000-5000元,制成所谓“胎盘粉”或密封胶囊后价格甚至可达每克百元,还号称“纯天然高营养补品”。
但这些“传说”背后真的有医学根据吗?据北京协和医院、中华医学会等权威科普:现代医疗界从未正式推荐健康人食用人类胎盘,更未将其视为营养或治疗手段。中华医学会2019年专题总结指出,“胎盘未经处理存在严重的人体传染风险,活性营养物质多为分解产物,并无特别滋补作用”。美国、英国、日本等主流发达国家明确禁止人体胎盘的流通与食用,对销售和加工采取零容忍态度。
相信不少人见过朋友圈“自家炖胎盘补身”的分享,有人甚至晒出恢复健康或调理身体的“案例”,将胎盘神化为恢复元气的灵丹妙药。这些说法到底有没有科学道理?来看营养与医学分析:
胎盘的主要结构是高度发达的血管组织,含量比例中蛋白质约占12%—20%,还包含微量的激素、部分维生素和一些铁、锌等矿物元素;这些成分看上去“不差”,但实际营养价值如何呢?
高温烹饪、加工必损营养
胎盘中真正“有活性的营养物质”(如激素、多肽等)对温度极为敏感,高温烹饪、蒸煮或提炼过程中,大部分活性物质会被彻底分解,剩余的蛋白质、铁等元素其实际吸收价值与普通瘦肉、蛋黄无异。权威实验证明:胎盘加工后可利用营养并不高于普通肉类。
滋补效果多属“安慰剂”效应
一些人声称食用后精力好转、气色更佳。从医学角度看,这一部分源自恢复期心理暗示,即“安慰剂效应”。目前没有严格临床试验数据表明,食用胎盘能带来优于普通饮食的恢复效果。而且对于健康人来说,没有特殊“滋补”作用。
真正的健康大风险:病原体、药物残留、加工污染
胎盘是母体与胎儿物质交换的“中枢”,极易聚集各种病毒、细菌、寄生虫,如乙肝、梅毒、艾滋等经血液传播疾病的病原体可在胎盘长期存活。即使产妇查体合格,也难以排除急性感染窗口期。2022年全国多起事件显示,部分通过黑市收购的人体胎盘,其卫生条件极差,污染风险极高。加工过程非正规,极易掺杂有毒有害成分。
法律明令禁止,黑市流通触法风险高
现行法律明确规定:人体器官、组织不得用于商业买卖。胎盘作为医疗废弃物或需备案自留,绝不能随意流通、买卖、制成营养品。一旦卷入地下胎盘交易,涉事者也可能因违反有关“人体器官管理条例”而受惩处。
伦理与心理隐患不可忽视
食用人体器官或组织,容易引发心理压力、不适和伦理困境。在世界卫生组织及医学伦理委员会中,这一行为多遭抵制。家庭成员明示反感、食后出现心理不适反应的案例并不罕见。
近年来部分地区胎盘食用悄然流行,归因有三:
传统观念误导:几百年来对“紫河车”的神化,遗留在地方民间风俗之中,使部分人对其过度迷信。
营养焦虑驱使:对疾病恢复、气血亏虚等问题,一些群体希望通过寻求“灵丹妙药”一劳永逸解决,超越科学判断。
市场利益链条推动:黑市炒作、代加工甚至“伪科学网红销售”,人为制造“胎盘进补”神话,拉高价格——市场上胎盘制品年交易额估算已超过数亿元,实为高风险的隐秘利益链。
如何安全科学地滋补身体?正确方法来了
权威医学共识认为,真正的科学滋补法是:
均衡饮食,合理搭配高质量蛋白质、碳水化合物、优质脂肪;
适当补充新鲜蔬果、全谷物,每人每日蔬菜,建议摄入300—500克,水果200克左右;针对恢复期、特殊体质可在专业营养师指导下补充铁剂、多种维生素,严禁迷信或食用人体组织;规范作息、适度运动、心理调适,是恢复“元气”的核心手段;关注自身基础病管理,有需求应及时咨询正规医院、专科医生,切忌自行尝试偏方或网络热传的补品。
对于孕产妇、体虚人群,“科学膳食+合理休养+循证医学”才是正道,千万不要被市场流言和传统误区蒙蔽。
面对“高价胎盘炖补”的灰色买卖和一波又一波的“滋补神话”,我们更需要一份医学理性和自我保护意识。人体胎盘并不是神奇灵药,食用反而可能带来严重健康与法律风险,所谓“滋补大法”,实则极易误人误己。真正的养生之道,不靠偏方,也无需“以身试险”,更应该相信科学、依靠权威指导调整习惯。
健康的生活来源于日积月累的饮食均衡、规律作息和科学管理,绝非一朝一夕“神补”可致。希望每一位读者都能擦亮双眼,不盲从、不冒险,把安全健康放在首位。
特别提醒:每个人的健康状况具有独特性,涉及滋补与恢复等问题,仍需前往当地正规医院由专业医生评估与指导,不可自行尝试网络流传偏方。以上内容仅供健康科普参考,具体效果因人而异。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1.《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2.《健康密码——人体成分分析》
3.《人体解剖手稿:探索人体的秘密、人类演化的踪迹》
4.《中老年人血糖管理与营养干预研究综述》
5. 北京协和医院官网健康科普专辑
6. 中华医学会权威声明《器官组织买卖风险研究》
7. 人体蛋白质组“π-HuB”全球科学项目白皮书
8. 自然(Nature)——人体细胞类型多样性实验总结
9. 世界卫生组织《人体器官移植伦理原则》
10. 央广营养课——中医视角下的人体健康奥秘
更新时间:2025-09-1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