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优质内容享分成#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1946年通化,大年三十夜,方虎山冷着脸下令:
“挨个点名,一个别漏。”
三千日俘穿着单衣,在零下三十度的寒风中哆嗦着。
他们曾是杀人不眨眼的恶魔,现在即将等待着冰河的裁决。
有人说方虎山这是屠杀战俘,可他却态度坚决:“我愿背上骂名。”
通化,一个坐落在长白山西麓的小城,地理位置极其关键,南接鸭绿江,北通松辽平原,历来就是战略重地。
因其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成为了日军退守的理想据点。
通化在日伪时期被当作“伪满国都”的候选地,当年关东军在通化驻扎超过6000人。
1945年日本投降后,通化仍有相当一部分日本士兵没有上交武器,而是藏枪于山林、藏兵于民居。
这是日本关东军司令部的统一指示:
在交通不便地区,尽可能保留战力,等待时机东山再起。
1945年10月,关东军第125师团参谋长藤田实彦率部3000人潜伏通化,声称“投降”,实则是打算等待时机,重整旗鼓。
在国民党特务的牵线下,这股伪军势力与通化县党部书记孙哓耕勾结,制定了“东边道军政委员会暴动计划”。
准备在1946年2月3日,也就是大年初一的清晨发动暴乱。
暴动的核心目标是袭击东北民主联军驻军机关,夺回通化的军事控制权,制造东北混乱,以配合国民党的战略部署。
此时,东北国共双方正在进行激烈拉锯战。
国民党急于“先下手为强”,掌控地盘,竟然与曾经的侵略者狼狈为奸。
然而就在计划发动的前一夜,朝鲜义勇军截获了关键情报。
于是,一场大年三十夜的平叛,迅速爆发。
1946年2月2日晚上9点整,朝鲜义勇军第一支队全员出动。
方虎山,这个名字对许多人而言或许有些陌生。
他出生于朝鲜,很早便辗转来到中国,投身革命事业,成为我党一员,更是东北抗联的老兵。
在抗战最艰苦的日子里,他穿林子、打游击,在白山黑水间闯出了名号。
1936年,方虎山被派往苏联,进入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
这所学校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高地,很多后来影响东亚格局的人物,都在此接受过系统学习。
抗战胜利后,他受命前往东北,协助组建朝鲜义勇军,并迅速整合通化、安东、营口一带力量,参与东北剿匪工作。
在东北民主联军指挥体系中,方虎山是少有的朝鲜籍高级干部,军事素养极高。
而这一次,他的任务是确保通化稳定,阻止潜伏敌特破坏。
我军已掌握藤田实彦暴动时间与地点,因此决定抢在敌人之前先发制人。
当天晚上10点25分,方虎山指挥部队在通化郊区发起突袭。
敌人仓促应战,仅两个小时就全面溃败。
被歼敌人500余人,俘虏战俘3000人,缴获武器大量。
战斗结束后,方虎山还要面对的问题,就是如何处理这三千战俘。
这三千人中,大部分都是曾经参与通化地区屠村、暗杀、烧毁学校与工厂的罪犯,手上人命无数。
这些人也不是普通的士兵,而是藤田实彦一手挑选出的死忠,部分还受过“特工培训”。
当时,东北局势仍处胶着,我军无法调兵押送。
而一旦“放虎归山”,必然后患无穷。
再加上通化百姓一声声血泪控诉,更让方虎山下定决心,要斩草除根。
这些战俘究竟是如何处理的,并没有留下明确的记录。
但在通化,有一个百姓口口相传的故事:
就在平定叛乱后的一个雪夜,3000名战俘被剥去棉衣,在方虎山的命令下,被带到了通化城南的通化河。
没人知道那一夜具体发生了什么,只有一声接一声的落水声传来。
通化河冬季冰层封冻,老百姓都说,是战士们提前凿出了很多冰窟窿。
这些日本战俘被踹进冰窟窿里,通化河就是他们的“刑场”。
方虎山的名字,自此写进了通化的历史。
我党的传统,是优待俘虏,不打不骂不枪杀。
方虎山的行为并不是法纪之下的正义,可他却是通化百姓心中的英雄。
他从未为那一夜后悔,他说:“血债必偿,我愿背上骂名。”
八路军唯一外籍军团,三千日军就这样被毫不留情的“处理”了-抗日战争纪念网-2015-12-09
更新时间:2025-04-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