黏爸爸和不黏爸爸的孩子,长大后差距明显,别等娃长大了才后悔

前几年去幼儿园接娃时,发现了两个有趣的现象。

其一:有些孩子在看到爸爸来接他们时,像小鸟般扑进爸爸怀里,搂着他的脖子就是一顿亲:“爸爸,我今天摔跤了都没哭,老师夸我可勇敢了。”

其二:有的孩子在见到爸爸时并没有表现得有多兴奋,反而是低着头,眼神躲闪,小手紧紧攥着衣角,任由老师牵着来到爸爸身边,父子/父女俩也不说话。

这两个现象,就是典型的“黏爸爸”和“不黏爸爸”的孩子。

而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背后,藏着孩子对父亲最本真的情感。

是亲近,还是疏离?

这份情感,或许正在悄悄塑造他们未来的人生底色。

一:为什么有些孩子黏人,有些孩子不黏人?

①黏人的孩子:足够信任

我堂哥的儿子晨晨就是个典型例子。

整天围在爸爸身边转的孩子,对于爸爸一定是足够信任的,他的内心是有十足安全感的。

每天见到爸爸,他就像个小火箭冲过去,挂在爸爸脖子上不肯下来。有一次他悄悄告诉我:“我知道爸爸一定会接住我。”

儿童心理学家约翰·鲍比提出的“安全依恋理论”,在晨晨身上得到了完美印证。那些敢放肆黏着爸爸的孩子,内心往往拥有充足的安全感。

在他成长的过程中,爸爸可能时常陪伴他,给了他太多的爱。爸爸对于他而言,就像是一棵可以靠得住的大树,永远都不会被风吹倒。

②不粘人的孩子:独立or没有安全感

不黏人的孩子,有可能是过于独立,也有可能是内心缺乏了安全感,但同时对爸爸又不够信任。

这份不信任可能是源自于爸爸在他的生命中,扮演的是一个“恐惧”的角色,过于严肃,或缺席了他的成长。

他在爸爸身上找不到安全感,得不到关爱,于是只好伪装得很冷漠。

我闺蜜的孩子昊昊就是这种情况。

每次他爸爸来接,他都低着头慢慢走过去,父子间几乎零交流。

后来我才知道,昊昊爸爸是个“周末父亲”,平时工作忙到见不着人,偶尔回家也是板着脸检查作业。昊昊曾经也是个爱笑爱闹的孩子,直到一次次失望后,他学会了用冷漠保护自己。

美国耶鲁大学儿童研究中心指出:孩子对父亲的疏远,很少是天生的,多是后天养成的。

二:黏爸爸和不黏爸爸,长大后差距惊人

①心理韧性的差距

堂哥是人人夸奖的好爸爸,不论工作多忙,每天都会抽出一点时间来跟孩子互动(玩乐高、打篮球、玩角色扮演),周末时,会带着娃娃爬山,去郊外游玩。放长假还会带着晨晨到处旅游。

晨晨平时只要爸爸,不要妈妈,尤其是我堂哥加班,他都要等爸爸回来了才去睡。

孩子在爸爸的培养下,特别勇敢,就像一个小大人。

当妹妹被别人欺负时,他会站出来维护妹妹。当自己骑车摔倒了之后,膝盖流血了都不会哭,因为他记得爸爸说过,摔倒了站起来就是。

这份骨子里的坚韧,来自堂哥日复一日传递的教育:“你可以做到”。

相比之下,我发小的娃,因为常年缺乏了父亲的陪伴,心理韧性特别差。

在幼儿园跟别人发生了一点摩擦,总要哭几个小时。在家里被妈妈批评了一下,也会关上房门生闷气。

堂哥作为陪伴型的父亲,通过平时跟孩子互动,灌输给孩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不怕困难。

发小老公因为缺席了孩子的成长,导致孩子抗挫折能力很差,面对一点不顺就用眼泪来解决。

②性格方面的差距

研究发现,常与父亲互动的孩子,更容易形成稳定的自我价值感。而生活中爸爸经常缺席的孩子,性格方面的差距非常大。

比如有些爸爸,他在孩子面前,扮演的是一个严父的角色,从来都不会和颜悦色跟孩子讲话,更不会跟孩子亲近,只是用权威让孩子臣服。

久而久之,孩子对爸爸容易感到恐惧,要么会变得没有安全感,要么十分自卑。

而那些黏爸爸的孩子,把爸爸当成了靠山,他对爸爸足够信任,拥有十足的安全感,内心是自信的。

他不惧怕跟大人相处,不惧怕展现真实的自己,因为爸爸的陪伴,教会了“信任”。

③人际交往的差距

心理学有个概念,叫“内在关系模板”。

孩子如何与父亲相处,会成为他今后所有人际关系的蓝本。

不黏爸爸的孩子,长大后在人际交往方面的差距,比黏爸爸的孩子,差太大了。

自身安全感的缺失,导致他对外在是不信任的,从而不敢表露真实的自己,不敢交朋友,甚至不知道如何去交朋友。

因为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他从未学过健康的亲密关系模板。

他们甚至在亲密关系中,总是属于一个被动的位置,想爱不敢爱,更不知道如何去爱。

要么将对方当成救命稻草,要么不信任对方。

我大学室友就是这样。

她父亲在她童年时期几乎隐形,如今她快奔四了仍单身,每次恋爱时总是不自觉地“考验”对方,把一段段关系逼到绝境。

她说:“我知道这样不对,可我控制不住地怀疑他会不会像爸爸一样突然消失。”

三:如何成为孩子愿意亲近的人?

① 质量胜过数量

我认识一位创业公司的CEO,忙得脚不沾地,但他有个雷打不动的习惯,就是每晚陪女儿玩30分钟积木。

这30分钟里手机静音,全心投入。

他女儿现在五岁,最骄傲的就是:“我爸爸搭的城堡最棒!”

关键不是陪伴多久,而是陪伴时有多专注。

② 学会放下身段

中国传统观念里的“严父”形象,不知阻隔了多少亲子间的真情流动。

我叔叔年轻时是个不苟言笑的“传统父亲”,直到孙子出生后才感慨:“要是能重来,我一定多抱抱儿子,少摆点架子。”

最好的父亲,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而是能蹲下来和孩子一起看蚂蚁搬家的大朋友。

③ 多创造仪式感

我同事经常出差,但他发明了“晚安电话”和“早安语音”。

无论身在哪个城市,他都会在固定时间出现。他四岁的儿子现在接电话第一句就是:“爸爸,我今天也很想你。”

稳定的陪伴节奏,比突如其来的贵重礼物更能给孩子安全感。

写在最后:

父亲的陪伴,是孩子一生的底气

心理学家格尔迪说:“父亲的出现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对培养孩子有一种特殊的力量。”

这种力量,不是靠说教和权威建立的,而是在每天的拥抱、每场的游戏、每次的陪伴中慢慢累积的。

那个扑向你怀抱的孩子,不仅在表达爱,更在说:“爸爸,你是我探索世界的勇气来源。”

那个疏远你的孩子,也不是不需要你,而是在用沉默呼唤:“爸爸,请主动靠近我一点。”

也许你也是第一次做父亲,会疲惫,会无措,会犯错。

但请相信,你给的每一个拥抱,每一次陪伴,都在悄悄塑造一个孩子的未来。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04

标签:育儿   爸爸   差距   后悔   孩子   父亲   安全感   内心   严父   亲近   人际交往   平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